红豆红 发表于 2013-4-18 11:17:42

耐人寻味的“耐”

“耐”字如今是承受得起、经受得住的意思,比如耐烦、耐寒、耐用、忍耐等等。但它在古代是一种刑罚——“剃须”的意思。以上那些词语只不过是它的引申义罢了。

  “耐”是一个会意字,从“而”从“寸”。要想了解“耐”字,还得从“而”字说起。“而”现在是一个连词,表示并列、承接、假设、因果、转折等义,有时也作代词或副词用,但这也都是“而”的假借义,在古代,“而”的本义是“胡须”的意思。我们认真看一下,“而”还真有点“胡须”的样子哩。

  “而”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向下垂的四条线像胡须之形。金文篆文的字形还有点胡须的样子,到了楷书时,“而”字完全线条化了,就变成了今天的“而”字。《说文解字》曰:“而,颊毛也。像毛之形。”戴震注《周礼》时也说:“颊侧上出者曰之,下垂者曰而。”意思就是说,脸的两侧长的毛叫做“之”,也就是鬓角;往下垂的毛叫做“而”,也就是胡须。如今“而”的本义已消失殆尽,留下一个子女“耐”字还有点“而”的血脉。我们知道了“而”的本义,“耐”字的古义也就不难理解了。“耐”字从而从寸,“寸”就是法度、刑法。它的本义就是在“胡须”上实施刑罚,也就是“剃胡须”。“剃胡须”在古代是一种较轻的刑罚,它比赵匡胤发明的“刺配”要好受多了。古人以长须为美,若犯了轻罪,达不到剃去头发的就剃去胡须,以示羞辱和惩戒。《后汉书·高帝纪》:“耐罪亡命。”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就是剃掉胡须两年以上才叫“耐”。《睡虎地秦墓竹简》:“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耐。”这里的“耐”都是“剃胡须”的意思。


  由于剃掉胡须不伤及皮肉,所以人们都能承受得了,因此“耐”字又引申出了“受得住”、“禁得起”之义。《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齐民要术·种椒》:“此物性不耐寒。”杜甫《兵车行》:“秦兵耐苦战。”等等,这里的“耐”就不是“剃胡须”而是“受得住”“禁得起”的意思了。

  现在“耐”字与“而”字一样,早已失去了它的本义,只剩下它的引申义了。但我们了解“耐”字的过去,还是有利于“耐”字更好地为今天的我们服务的。
      
       以上是说文解字“耐”,不知道有没有耐得烦看完这个小解释,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受得住,禁得起么,答案是不容纠缠的,因为只有他只为他。

       而每一天我们又足够耐心了么,对待孩子是“原生态”的早期教育么,是投注以“垂青”的眼神了么,是明白孩子的认识与成人想法有差距要给孩子成长与缓冲的时间和余地么,这个一天是学习的也是快乐的么。

       对待我们自己也有足够耐心么,“足够”1、达到应有的或能满足需要的程度。 2、知足,满足。3、最大限度。耐心寻求出路,并寻找自己内心的声音,背起书包上学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耐人寻味的“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