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互助与希望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同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出自我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3:20: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5 22:13 编辑

房树人测试
        是投射分析技术的一种,早期用于治疗自闭患者。能通过受测者在一张纸上画的房、树、人来分析其家庭、事业、人际关系和自己认知等方面的一种测验技术。理论源于荣格的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房:投射家庭,代表安全感。
        树:投射自我成长,象征生命能量和支持系统,如事业和学业。
        人:投射自我形象。
5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3:16: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20 编辑

世界是相反的
       荣格的 "人格与阴影"论。人格即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外显人格。阴影藏在潜意识深处,甚至是怎么努力都难以触及的地方。
      当你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了这一面,就意味着你同时也看到了它的相反面。
4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3:07: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15 编辑

天才和情商有仇吗?
       情商高时,太考虑别人,这时,自我就受限了;情商低时,意味着把别人放一边了,这时是无所顾忌表达自己了。
       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的,会显得情商低,并可能伤害别人,被别人抵触。同时因为他们在做自己,跟本我有联结,因此会保持创造力。
       关系的品质决定了幸福感的高度,最好的关系是即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
       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对于所谓的"正常人" 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4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52:2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06 编辑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关系和自我的对立矛盾是:关系是滋养着你,还是损耗着你?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
       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利空间,这样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构建咨询关系的简单原则:
1.真诚。我所说的和我所想一致,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一致。
2.共情。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3.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都是有条件的,你达到这些条件我才给你这些你想要的,如果你达不到我就不给。我们现在很多做家长的,给予孩子的就是有条件的爱。
        孩子只有足够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才会信任"内部评价体系"。
4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40: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2:52 编辑

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如果在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摒弃权利规则,或在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利规则,都会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利规则太多地侵入关系中所致。工作中,因为明显有利益在,所以我们很容易认识到这一点,但在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因为我们认为应该是珍惜规则,所以容易忽略权利规则的存在,甚至还将权利规则视为珍惜规则。
        认识清楚权利规则,并合理去运用,会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
        权利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要明白"我和它"时刻存在,"我与你"是瞬间。而不是"我与你"才是对的,"我与它"不该存在。
        当我能特别好地捍卫我的空间,成为一个有强大自我的人时,我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时候放下自我,去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4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6:43: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50 编辑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假借爱的名义,却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6:37: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49 编辑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有两种:
1.."我与它"
        当我把你视为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
        "我与它"的关系是时时刻刻存在的。
2."我与你"
        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带着我的全部本质与你的本质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的,而那一瞬,像是永恒。当你真切体验到了这种关系后,再看这个世界就大有不同了。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6:34:5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36 编辑

       "心中有孩子","心中有你",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仅仅小婴儿需要母亲的全神贯注,实际上在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全神贯注,都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所谓的"心灵感应" 就是这个高质量关系的一个附带产物。
4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6:23: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31 编辑

你真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我"渴望自己的一举一动被一个"你"看见,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反过来的问题是:人,真的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答案是:不能!
       我们常说"享受孤独",但这永远只是一个片段。我们会在孤独中去沉思,去吸取力量,去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极可能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48: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3 08:23 编辑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我看见了你,而看见,就是爱!
      你看见我时的二层镜子含义:
1.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2.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反应,就像一个抽象的镜子,照出了我的存在。
       没有"你"的镜子存在,也就没有"我"。
       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
        当我们和别人同频呼吸,也就成了对方的镜像一般。父母可以尝试简单的方法去呼应小婴儿,比如孩子"啊啊啊",你也一样"啊啊啊",及时给予他回应,你会看到孩子乐不可支,婴儿因此会有满足感、存在感。
       这看起来简单,但孩子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不是呼应而是无情的切断。孩子常常处于不被"看见"。
       家长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所以他们要抵制,要破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过那样的爱。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48: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6:16 编辑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自信是"自己的一部分相信自己的另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内在的父母相信内在小孩"。
      自卑就是"内在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
      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人与人谈话,必然传递两个层面信息:事实和情绪。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要驳回或化解。
      我们想构建健康的关系,其实就是构建平等的关系。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1.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
2.和对方互动有问题时,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
3.尊重事实,化解情绪。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39: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47 编辑

客体关系理论
        重点是三岁前母亲和孩子的二元关系上。
        3岁前,如果妈妈离开孩子两周以上,那就会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不可逆转的创伤。也就是说,不会因为妈妈回来,孩子就自动痊愈,而是要妈妈做很多工作,才可能疗愈孩子的创伤。
        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你,会导致你不断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
        而在新的关系中,你想重复你的内在关系模式,对方也想重复他的,两个人会持续较量,就意味着,新的关系会提供改变的可能性。因此,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32: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6:00 编辑

第三章  关系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展现、改变。
       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
      性格在六岁前定型,但只是定型,并不是不可改变。
      最初的重要客体是:妈妈的乳房、妈妈和爸爸。其他如常在你儿时出现的老人,姐妹,宠物、玩偶......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26: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30 编辑

尊重你的感觉,聆听你的心
       "成为你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有时是孩子选择,父母负责,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就变成,孩子"你选择,你负责"。
       当孩子充分意识到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终极责任时,他自己就会走向成熟。
       自由是释放,也是重担。
       我们不让孩子选择,孩子也就学不会负责。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20: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25 编辑

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如果妈妈愿意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转,以此养育孩子,那会很辛苦,但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那就催生孩子的假自我。
       所以,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孩子则很可能是真自我。
       我们所谓的"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05: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17 编辑

精神胚胎
         幼教专家蒙特梭利提出的精神胚胎可以概括为:
1.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了一个精神胚胎,像一粒种子。成长,就是这个精神胚胎发育的过程。
2.植物种子的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养料。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
3.精神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事,所以孩子的自发选择有深刻含义。
      "爱"和"自由"。爱不必多说,自由就是尊重孩子的自发选择。
       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一刹那的产物。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丰富的感觉中,也就是孩子需要丰富的刺激。父母常常将自己的判断挡在了孩子和事物之间,比如有一种冷是你妈妈觉得你冷。
        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都会成为他们自己,都会很美。管教理念,则意味着我不相信你的精神胚胎,我认为我如果不引导你,让你自由发展,你会成为一个坏人。我们需要平衡,把管教限制到最少的程度。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4:53: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5:02 编辑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他们做事的动力是为了博取别人认可,金钱等,这可以称为"外部动机"。
       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她们做事的动力是来自自己内心,这可以称为"内部动机"。
       我们平时做事,是否遗忘了自己的内部动机,而迷失在各种外部动机中,并无形中被别人掌控?
       所以,莫忘初心!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6:22: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6 16:28 编辑

怎么给觉知留下空间
         常见破坏觉知空间做法是发现缺点时:
1.批判自己。
2.急着改变。
       作者对待"发现缺点"时表现是:原来我是这样的。然后欣喜于对自己的了解又增加了。他对此没有批判,不觉得这是"缺点",觉得这是"特点"。
        当你彻底不做评判时,就容易进入真正的觉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6:06: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6 16:22 编辑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欲期0-1岁。吃货的起源。口欲固着和退行的行为是常见的。孩子的发展是信任。
       肛欲期1-3岁。金钱态度之源。粪便就是金钱。孩子的发展是自主。
       性器期3-6岁。俄狄浦斯期。"流动而不成为",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让它获得成功。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孩子的发展是竞争与合作。
       潜伏期6-12岁,生殖器12-20岁。都是危险的俄狄浦斯期。
       精神分析的核心技术是自由联想,即从某个地方启动你的联想,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又会想什么,还会想什么......
       对话技术:向前找感觉,向后找态度。
      
32#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6:02: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6 16:06 编辑

进入别人的现象场
       现象场,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进入他人的现象场",成为他人。比如,你想了解你的母亲,那就练习"成为你的母亲"。练习具体操作参见P7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6-2 05:59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