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与希望社区

标题: 小同妈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阅读后要点分享记录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08:20
标题: 小同妈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阅读后要点分享记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这本书或被别人推荐过。但因为工作的繁忙常常是没有时间去看,或者忘记了去看。
今天开始小同妈整理一下,会把这本书每个章节做个要点记录。今天开始我们一块去看看这本书吧。一起学习成长!
第一章第一节
对于必须要孩子承受痛苦大人把握的原则是。
一,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以免吓到他们。
二,为什么这么做,用孩子能懂的语言来说明。
三,对孩子将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不夸大也不缩小。
四,激发孩子勇气,
五,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方式达到。

举例孩子去打针
一,孩子要打针了,我们不要表现出焦虑。让他们觉得问题严重,这样会吓到他们。
二,要告诉她为什么要打针,因为她生病要打针才能治好。
三,要把孩子即将打针的那种疼痛感如实的告诉他们不能哄骗。
四,使用一些正向的语言激发孩子鼓起勇气面对打针这件事情。
五,绝不以事后我给你买什么车等等去哄骗,利诱,收买孩子。

总结: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疼,教会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从容镇定。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08:2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5 08:24 编辑

第一章第二节        
        明白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位置上,以儿童理解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临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了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举例      
       逗。我们玩蒙脸的游戏,我们故意用纱巾把孩子脸遮住让他看不见我们,当我们掀开纱巾或者孩子终于掀开纱巾看到我们的时候会非常的开心     
       捉弄。父母单位的人对孩子说,你家大人不要你了,你跟我回家吧。还有明明是一个叔叔辈儿的人,故意让孩子叫他爷爷,然后自己哈哈大笑,孩子则手足无措。        
        这些行为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体谅。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08:2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5 12:26 编辑

第一章第三节
        当孩子走路时,不小心被桌子碰到。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常常会责怪桌子,还故意用手打那个桌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
        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是一种复仇行为,她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交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被小桌子碰到时,我们要赶紧亲亲她的痛处,安慰她马上就不疼了,等孩子状况好一些,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小桌子也揉一揉,告诉小桌子,你也会马上就不疼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桌子站到他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反而使其成为分担痛苦的朋友,使孩子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这个点很重要:
        小孩不小心撞到小桌子这类似的事情很多老人会出现去打桌子的行为。 很多现在家长呢,能做到的比老人好一些,就是告诉孩子不是小桌子的错,是你先去碰到桌子的,桌子也不会动。我们不应该去埋怨桌子。更好的方式是让孩子明白,小桌子是和她,都受到了伤害,他们是分担痛苦的朋友。让孩子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这样孩子入学之后。会能够很好的处理一些冲突问题。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08:29
跟着小同妈你很快就可以看完这本很棒的书啦。如果你有兴趣也有时间把书买来或者借来看看当然更好啦。我是想着很多家长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把要点整理放上来大家看看,这样总比我们每次别人一说这个书,我们也只是表示知道,听说过。。看完我的分享你会对这个书大体上有一个认识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12:1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5 12:15 编辑

第一章第三节点小同妈自己有话说:     
       小孩不小心撞到小桌子这类似的事情很多老人会出现去打桌子的行为。   
       很多现在家长呢,能做到的比老人好一些,就是告诉孩子不是小桌子的错,是你先去碰到桌子的,桌子也不会动。我们不应该去埋怨桌子。   
      更好的方式是让孩子明白,小桌子是和她,都受到了伤害,他们是分担痛苦的朋友。   
      让孩子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      
      这样孩子入学之后。会能够很好的处理一些冲突问题。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12:2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5 16:21 编辑

第一章第四节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要保护他们对童话的信任心。孩子不是为长大或者成功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
比如圣诞老人这个童话。他每年给孩子送礼物,这个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而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时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16:2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5 16:40 编辑

第一章第五节
       你若心怀佛祖,看别人就若佛祖,你若心中只有一团牛粪,所以看别人也是一团牛粪。
       家长千万不要怀揣牛粪去看孩子。 人很容易受到暗示,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你言语间不停给孩子消极暗示,不仅破坏孩子内心的纯洁,还可能真的扭曲他的品行。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16:2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5 16:24 编辑

第一章第六节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以何种态度处理,这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比如孩子专心地看书,听不到妈妈三番五次叫吃饭的声音。比如孩子玩太投入,忘了上厕所,尿了裤子等等等等。 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自己从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比家长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要来的印象深刻。
        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16:2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5 16:25 编辑

第一章第七节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存在理解。古诗词韵律感非常强,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
       儿童时期是记忆黄金期。这时阅读和背诵的东西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古诗难懂,让人产生的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把每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上学古诗要避免的恰恰是过度解释。 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到四五岁时,懂点儿事情了,可以加入一些讲解。 把握少讲多读的原则。
       把古诗不当任务,而当爱好,带孩子一起慢慢享受它。 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诗,让孩子对诗歌有单纯的心。产生真正的好感。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5 16:2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5 16:26 编辑

第一章第八节
        给孩子犯错误的权利,不允许孩子犯错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完善。
         培养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是件可悲的事情。 儿童教育中,欣赏和不许犯错是无法兼容的两种态度,不可能同时运行。一个不允许孩子犯错的家长是不可能真正欣赏他的孩子的。 每个儿童首先都必然处于一种精神的无序期,心理活动由混乱走向有序。
        允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自由 本质就是在教会孩子宽容。宽容是这个世界的润滑剂。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6 22:1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44 编辑

第二章第一节        
       你想要让孩子轻松识字,早识字吗?      
       可以这样做。当你第一次拿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要讲,而是读。就是不要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要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读。  
        孩子纯洁如白纸,任何词汇对他都是全新的。 “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的走路”,对刚学说话孩子来说并不觉得哪个更难,我们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      
        等孩子已经认识一些字了,就可以由你指着字读给他听,变为由他指着字,你来读。他指哪你读哪儿。这样她就能理解文字的作用,把文字与故事联系到一起。      
        等孩子能力进一步提升,就把识字放到生活中来,联系情境学习。      
        我们要做“有意义学习”,不做“机械学习”。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6 22:1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7 09:09 编辑

第二章第二节
        学习不一定非要是苦的,也可以如一颗巧克力,甜甜的。
        我们可以用一些游戏去引导孩子学习。 比如很多游乐场里都会有小卖部的游戏。
        我们在家也可以玩儿,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要把用意告诉孩子,那样他会失去游戏的兴趣:
第二,避免造成孩子不好意思。当孩子缺乏经验,比如把蛋糕定100元,不要感到很惊讶,要平和地接受,这只是一个游戏。
第三,不要让计算为难孩子,这只是一个游戏。
第四,不强迫孩子玩儿。过于频繁的话,会让孩子失去兴趣。
第五,尽量用真钱。真钱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更投入,游戏玩完了之后注意洗手。
第六,增加游戏变数,保持游戏的新鲜感。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6 22:1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6 22:18 编辑

第二章第三节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很好。
       善于阅读的人往往就善于思考。 孩子在小学时可以依靠聪明取得好成绩。但没有阅读垫底年级越高会越力不从心。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6 22:1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6 22:20 编辑

第二章第四节
       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作文呢?
       答案是两个字,阅读。
       阅读对写作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阅读所学习的种种写作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
      阅读不仅应该开始的早,而且应该读得足够多。
      写作不仅是文字的事情,他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情。我们个人生活有限,不能事事参与。阅读就构成儿童对生活的参与,构成他们经历的丰富。
作者: 怡诚爸爸    时间: 2018-5-7 07:57
非常不错,可惜当年没读过,现在小孩都大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7 23:0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44 编辑

第二章第5节
       作者把阅读分为好阅读与坏阅读。  
       第一,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第二,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体现,要一行一行的读,能做到一目十行最好。
提高孩子阅读速度细节把控:
1,不要让孩子低低的读出声来。
2,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3,可能的话,尽量租书或借书看,这无意中会促使她快速阅读。
       第三,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
       第四,好阅读读字,坏阅读读图。习惯读图的孩子,习惯被动接受,不习惯主动吸收。
       孩子读字的时间开始越早越好。 让孩子读正版原著,不要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7 23:0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7 23:13 编辑

第二章第6节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 阅读需要诱惑。   
      一开始孩子会排斥独自的读字阅读。我们要想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去诱惑她们阅读。
      让孩子阅读,然后每天去检查阅读的内容,让孩子讲述或者背,这是不可取的。        
      说别人的孩子阅读好,让自己的孩子,以别人为榜样去阅读,以别人的好对比他的不足,给他压力,这是不可取的。      
       建议关闭电视。给一两个月或半年一年的时间,让整个家庭沉浸在阅读的氛围里,让孩子在此氛围里自然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恢复电视之后不规定时间,规定看哪几个节目比较好。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7 23:0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7 23:16 编辑

第二章第7节   
       经过前面几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垫底。那么如何去选择好的书目给孩子呢。  
      有的家长不关注孩子课外阅读,只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作文杂志,这是家长的一个误区。           
       给孩子选书,不要用成人眼光来选,不要用大人觉得“有没有用”来选。要了解孩子以她兴趣出发去选择书。        
       对于成人来说,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      
      “有趣”与“有用”其实并不对立,有趣的书,也可以是有用的,对孩子来说要强调有趣。培养他的阅读兴趣。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7 23:0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7 23:17 编辑

第二章第8节   
      “学语文”不是仅仅学“语文课本”。   
       对“语文课本”来说记好新字词,背好课文段落,一般就能拿到高分,但是“学语文”却需要大量的阅读。      
       把“语文课本”学好,语文成绩好,这种假象只能维持在小学阶段,进入更高年级的时候,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露无疑。      
       阅读贫乏的人,语言也贫乏,思维也贫乏。        
       学好语文有很多因素,但最核心的方式就是阅读,除了学校提供的阅读条件,课外阅读一定要在家庭中补足。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7 23:0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7 23:20 编辑

第二章第9节
       写作文的最大技巧就是:说真话。
       因为说真话可以让人产生写作兴趣,发现写作内容。既想写,并有东西可写。
       正常的写作,其实是个自我思考的过程,也是在思想上自我成长的过程。
       如果孩子在写作中不能说真话,总是被要求写一些虚假的话,表达自己并不存在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思维就搞乱了。
       然后他们面对写作就会不知所措,于是他们就会遇到最大的问题----不知该写什么。
       写作中“说真话”开始是意识问题,后来就变成习惯和能力的问题,一个人从小被虚假训练包围,他就可能丧失说真话的习惯和能力。
      “写作首先是勇气方面,然后才是技术问题。”孩子要有写作“说真话”的勇气,家长要保护他们写作“说真话”的初心。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06:46
更新时间是每天晚上。那时候我才有时间去看书,去做一点自己的事情。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19:3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47 编辑

第三章第1节
       认为性教育就是性知识讲解,这是一种浅薄的逻辑推理。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比不做还要坏得多。
       卢梭认为性启蒙应尽量延迟,不给他们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 但不能为了延缓而对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他,要用简短的话语,毫不犹豫的口气告诉她。,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意味。
       “我是从哪里来的?”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问,而家长都难回答的问题。 那些涉及精子,卵子,细胞,子宫的回答太复杂了,像一个科普讲座,不是一个三四岁孩子能理解的。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19:33
第三章第2节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无论多么成功,他实际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如果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就一定是他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孩子说谎,有两个原因, 1.模仿大人。 没有家长会,故意教孩子说假话。但是,孩子会从家长的言行中去主动的模仿。 2.是迫于压力。 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过错,不轻易放过。常常指责批评,甚至打骂或家长太强势,不尊重孩子想法等,都会让孩子有压力。 举例 比如一个孩子把词典搞丢了,他不想告诉家长,这是一种隐藏行为,其实不叫说谎。孩子是会觉得如果告诉了妈妈,那么不但词典找不回来,还会被批评,那一件坏事就变成了两件。 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来帮助他。而不是用“批评”来教育他。 如果孩子的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太大可以随他去,如果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多半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19:3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8 19:38 编辑

       如果孩子的我从哪里来的,你可以告诉他,你从妈妈肚子里来的。这样明确的回答他的问题,然后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转移他注意力。比如,你可以紧接着就问他:“你觉得你长得像不像妈妈呀。”         
      儿童对性的好奇,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大。成人完全可以避开解释的尴尬,把这个问题用另一种方法坦率地讲出来。         
      性是人的天性,该懂时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之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        
      在过早的时间,让孩子知道太多性的知识,就成了性教育课,不是性启蒙了。这些常识到底促成他们对诱惑的拒绝,还是诱惑的倾心呢?这真的需要我们好好去思考!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19:3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8 19:40 编辑

第三章第2节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无论多么成功,他实际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如果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就一定是他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孩子说谎,有两个原因:
1.模仿大人。 没有家长会,故意教孩子说假话。但是,孩子会从家长的言行中去主动的模仿。
2.是迫于压力。 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过错,不轻易放过。常常指责批评,甚至打骂或家长太强势,不尊重孩子想法等,都会让孩子有压力。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19:40
举例
       比如一个孩子把词典搞丢了,他不想告诉家长,这是一种隐藏行为,其实不叫说谎。
       孩子是会觉得如果告诉了妈妈,那么不但词典找不回来,还会被批评,那一件坏事就变成了两件。
       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来帮助他。而不是用“批评”来教育他。
       如果孩子的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太大可以随他去,如果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多半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19:4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8 19:43 编辑

第三章第3节
       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 培养儿童的批判意识是应试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长期都在培养乖孩子,在家,家长代表“正确”教孩子“听话”,在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许孩子有“与众不同。”
       孩子对事情发表不同的看法,也许他的看法和世俗观念不同。这时候,我们也不要破坏它,因为这是他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勇于表达的机会。如果我们打压了他,就会把他推向平庸思维和虚假思维。      
       有批判精神的人是有个性的,有个性的是独特的,独特就总会和平庸发生冲突。 我们要鼓励孩子发展个性,同时引导他理解和接纳。
       健康的批判精神应该是视野开阔,有高度的,应该是具有宽容气度的。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22:11
https://www.jianshu.com/p/ba90362f6406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8 22:11
https://www.jianshu.com/p/ba90362f6406
负面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链接。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08:2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49 编辑

第三章第4节
      爱孩子,就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作者通过她的女儿在小学时遇到一个“坏小子”为例。 一开始,小男孩儿给女儿带来的是烦恼,没有造成心理伤害,她没有急着出面。 后来,小男孩出现了“骚扰”行为,作者准备出面解决。
       作者去找小男孩谈话,送给了小男孩一本书,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因为少年的自我教育往往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在谈话的过程中,作者蹲下,让孩子情绪缓和,谈话的时候和颜悦色, 对于敏感的一些家庭问题(孩子爸爸在监狱),作者适时的停止,给了那个孩子保护。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08:2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0 08:25 编辑

        后来那个孩子没有再欺负过作者女儿。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需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     
       针对不同对象有不同处理方式,但有一个底线,就是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能伤害那个“小敌手”。 要想尊重自己的孩子一样尊重那个孩子,要考虑所采用的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08:2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0 08:39 编辑

第三章第5节
       比黄金还珍贵的四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心理健康要素,犹如一座花园,里面盛开着自信,友善,诚实,理解等美丽的花草树木。它们根植的土壤,则是四个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贵比黄金。
       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看似小问题,但却相当的有破坏力。
       比如望子成龙心,使家长的虚荣心,浮躁心都上涨,偏执行为出现,让孩子生活非常的痛苦。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08:26
第三章第5节 比黄金还珍贵的四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心理健康要素,犹如一座花园,里面盛开着自信,友善,诚实,理解等美丽的花草树木。它们根植的土壤,则是四个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贵比黄金。 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看似小问题,但却相当的有破坏力。 比如望子成龙心,使家长的虚荣心,浮躁心都上涨,偏执行为出现,让孩子生活非常的痛苦。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人在针对自我做事时必须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这是人对自己的真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1.家长以身作则,注意言行的影响。 2.阅读很有帮助,尤其人物传记对儿童影响很大。 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精明也目光短浅,即使努力也后继乏力,即使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第三章第5节 比黄金还珍贵的四个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心理健康要素,犹如一座花园,里面盛开着自信,友善,诚实,理解等美丽的花草树木。它们根植的土壤,则是四个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贵比黄金。 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看似小问题,但却相当的有破坏力。 比如望子成龙心,使家长的虚荣心,浮躁心都上涨,偏执行为出现,让孩子生活非常的痛苦。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人在针对自我做事时必须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这是人对自己的真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1.家长以身作则,注意言行的影响。 2.阅读很有帮助,尤其人物传记对儿童影响很大。 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精明也目光短浅,即使努力也后继乏力,即使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08:39
      人在针对自我做事时必须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这是人对自己的真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1.家长以身作则,注意言行的影响。
      2.阅读很有帮助,尤其人物传记对儿童影响很大。
      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精明也目光短浅,即使努力也后继乏力,即使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08:4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0 08:43 编辑

第三章第6节
       这是第三章的最后一节,作者以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为例。 表达了父母对女儿从一岁到十六岁之间段所经历事情的各种欣赏,欣慰。 也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未来生活中的希望。
       首先做个好人,做一个善良宽容正派的人,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快。遇事不要太计较,让自己生活的快乐。 希望女儿有好的生活习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体育运动,保证身体健康。      
      最后,作者感恩于女儿成长中所遇到的所有人和事,父母,老师,同学,好友及学校,社会。是这一切成全了可爱的女儿。 谢谢你,宝贝!  
     
      在此,我也想对我的两个儿子说:谢谢你们,我可爱的宝贝们,感谢你们的到来!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13:1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0 13:18 编辑

第四章第1节
       孩子上小学了,就遇见一种叫“作业”的东西。陪孩子写作业就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
      孩子需要陪吗?不需要!
      家长陪孩子学习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就越接近监工,孩子是不喜欢监工的,表面屈从,内心绝不会听话。
      一个人首先得是自由的人才能成为自觉的人。 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儿童的热爱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活。会让他感到不自由,那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好习惯。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有的家长陪孩子作业,认为自己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那孩子成绩不如意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你居然学成这样。这些话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信心,产生负罪感,对孩子的道德培养没有好处。  
作者举例:
        她的女儿刚上小学时,玩的忘乎所以,临睡前才想起来没有做作业。 作者的处理方式是表示微微惊讶,但没有一点责怪,心里着急但是不表现出来。
作者给女儿出了三个方案,让孩子选择:
1.睡前把它赶完,
2.明天早上早一点起,妈妈叫她起床做。
3.不做了,明天去老师学校和老师说一下。
       女儿选了第一条。虽然睡得晚,但也让女儿明白了回家要第一时间做作业。
       对于孩子偶尔犯这样类似的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要有坚定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他们甚至比功课还要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不要责怪,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历经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
        妈妈们,赶紧放手吧[胜利]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15:15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0 编辑

第四章第1节
        孩子上小学了,就遇见一种叫“作业”的东西。陪孩子写作业就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
       孩子需要陪吗?不需要!
       家长陪孩子学习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就越接近监工,孩子是不喜欢监工的,就算表面屈从,内心也绝不会听话。
      一个人首先得是自由的人,才能成为自觉的人。 人的天性是追求自由,儿童的热爱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了的活儿,会让他感到不自由,那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还有的家长陪孩子作业,认为自己付出了时间和辛苦,就产生讨债心理。那孩子成绩不如意时,就会说我花那么多时间陪你,你居然学成这样。这些话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信心,产生负罪感,对孩子的道德培养没有好处。  

作者举例:
       她的女儿刚上小学时,玩的忘乎所以,临睡前才想起来没有做作业。
      作者的处理方式是:表示微微惊讶,但没有一点责怪,心里着急但是不表现出来。 作者还给女儿出了三个方案,让孩子选择。
1.睡前把它赶完,
2.明天早上早一点起,妈妈叫她起床做。
3.不做了,明天去老师学校和老师说一下。
       女儿选了第一条。虽然睡得晚,但也让女儿明白了回家要第一时间做作业。
       对于孩子偶尔犯这样类似的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要有坚定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他们甚至比功课还要重要。
       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不要责怪,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  
       “陪”所制造的习惯,只是肢体上的。“不陪”才给孩子留下让习惯在内心生长的空间。
        妈妈们,赶紧放手吧[胜利]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15:1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0 17:51 编辑

第四章第2节        
        你今天罚你的孩子写作业了吗?      
        孩子天生不反感写作业,一部分孩子,后来变得不爱写,是因为在上学过程,尤其是小学阶段,写作业的胃口被弄坏了,弄坏这个胃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被罚写作业。      
       成人在教育儿童时常常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变成一种破坏性行为。
他们常常
一,不信任孩子。
二,太相信自己。      
       我们要反思我是在教育孩子还是在操纵孩子。       成人之所以会惩罚孩子做作业,是因为三个原因。  
1,他们只满足于孩子表面滴展示的服从。
2,他们内心自己不爱学习。潜意识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在生气寻找“刑具”时就会想到作业。
3,他们的权威意识在毫无反击之力的儿童面前变得肆无忌惮。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15:1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0 18:13 编辑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      
       与其他人劝阻相比,老人的说服工作不着痕迹,却更有效果。      
       首先,老人先通过“给予”把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就降低了乐趣。任何事情,当它包含交换,监督责认时,他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然后,老人通过减少支付,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老人进一步减少支付。使他们从心理上对这件事产生排斥,产生逆反。也就达到了让他们不踹垃圾桶的目的。        
       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和写作业无关,但包含的教育思想却可以用到儿童作业管理上。      
       我们在调动儿童写作业的热情上,要适当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现实中,我们却把方法用错了,最典型的做法是以“写作业”作为惩罚手段来对付孩子的某个错误。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0 15:1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0 18:23 编辑

第四章第3节      
       这是很有争议的一个主题,替孩子写作业。           
       先上作者的事例吧。
举例      
       作者的女儿,在语文作业过多的情况下表示抗议,认为自己已经会写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多日重复地写下去。      
      作者给的解决办法是:让女儿把不会的生字多写一些,会的则少写一些,少写的部分,由她负责替女儿完成。        
      作者认为替孩子做作业,有以下三个好处: 1,没让作业为难孩子,没让孩子觉得上学是在受苦,保护了他的学习兴趣。
2,让她知道学习是需要实事求是的事,这不是为了为难自己,也不是为了逢迎他人,让孩子更务实,也更高效。
3,让孩子从作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业余时间。        

       作者认为:不能要求社会为每个孩子提供完美的教育,作为家长有责任为我们独有的孩子尽可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果有办法能让孩子从繁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当然更好。      
       对于一些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耍小聪明,替他写一次作业以后就找各种借口让家长代写。      
       作者认为如果孩子表现出这样,问题不是出在你替他写作业上,而是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你和孩子相处出了问题,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她不懂得自爱,才会变得像个小无赖。     
       一个始终被尊重的孩子,一定是个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他不可能利用家长的善意去做任何让她感到羞耻的事情。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1 10:3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2 编辑

第四章第4节        
        昨天已经分享到,不把作业当刑具去惩罚孩子。被罚写作业是许多人在上小学的时候都会遭遇的事情。有的来自学校也有的来自家庭。
举例      
       作者女儿上小学四年级,在数学课上,因一次错误被罚把出错的一个定理抄写十遍。     
      面对女儿的不乐意,作者检查后,认为女儿写的定理意思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几个字和原文不符合,就建议让女儿原文默写一遍,如能全对,就建议女儿不用再写后面的九遍了。      
       女儿在片刻的高兴后,又开始发愁,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完成,是不是不太好。     
      作者认为此刻,女儿意识中不由自主把这个作业当做“为老师”而写,这是非常糟糕的意识。   
         
      后来女儿还是接受了妈妈的建议。然而,第二天,老师直接惩罚没有完成定理作业的同学罚站一节课,还继续加大惩罚--要没有完成的同学把整个数学书的全部定理抄写一遍。还不完成就继续加倍惩罚。      
       最后作者入校和老师沟通也是没有很好效果。            
       遭遇这样的暴力作业,作者认为儿童当然能适应暴力作业。但暴力作业中含有的奴役,敌意,压抑会全面的破坏儿童人格与意志的完整和健康。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1 10:3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4 编辑

第四章第5节      
        这节题目是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刻苦学习思想已深入人心,大家这样思考很多年了,不要刻苦说法太新鲜,大家可能还不会接受这种想法。
       家长或者老师常常给孩子说:学习要刻苦。如何刻苦呢?就是上学的时候认真听讲。放学了,也不要尽情的玩耍,也要用功学习。任何时间都应该用来用功学习,刻苦努力。
       培养孩子学习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的要求。这往往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儿。
       我们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把结果设想成甜馅饼。让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那个过程天天具体又真实的陪伴着孩子,当他在吞咽苦馍馍的过程中,有一天他感到厌倦,就会被你批评“不刻苦”。

       那你放心,总有一天孩子会对这件事情感到深深的讨厌。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把这件事做好。
       我们应该做的是体恤儿童心理。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不要一再拿刻苦来困扰他要求他。
       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不会因你三言两语就凭空产生,它是在自信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
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
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
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的实现。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作者关于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1 10:3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6 编辑

第四章第6节      
        亲爱的家长们,你想要孩子考“100分”吗?那就别要求孩子考“100分”。
        哪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考一百分呢,包括作者自己也很在意孩子成绩。但正因为她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绩,才不向孩子要100分。
        家长对满分的追求是在不断制造儿童的失落与内疚感。
       第一次把孩子送进小学的家长,应该要去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新生活,在学习上形成自信和好习惯,而不是只看自己的孩子是“学习好”还是“学习差”。
       分数和成绩并不完全对等,分数可以反映成绩,但分数不等同于成绩。

       你只看到了现实中的最终结果,孩子分数没有100分,那你看到事实上孩子非常的努力了吗?            
       任何要分数的行为都是浅薄的,是破坏性的。 要做的是:
培养孩子的智慧性,
对知识的好奇心,
爱专研的精神,
提出问题的能力,
寻找答案的兴趣,
有效的学习方法,
平和的学习心态,
持之以恒的毅力……
        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100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1 15:4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15:58 编辑

第四章第7节   
       这是这章最后一节啦。
       作者对女儿的成绩政策是:考好了不奖励,考坏了不批评。
       作者认为家长在成绩上表现得淡然,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能够把孩子拉回踏实的学习心态中。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用物质去奖励孩子,那是是因为他们是从物质贫困年代走过来的,这个是供应短缺时代遗留的观念。
        然而现在的孩子,物质上没有太大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物质奖励带来的动力,持续不了多久,而孩子学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态度。

物质奖励的副作用:
1,它转移了孩子的学习目的,孩子为了获取某些物质奖励而努力,一旦获得,孩子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
2,他破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这是成人要求孩子以成绩回报自己的一种行贿手段。会让孩子在学习时不再有虔诚之心,只想换取奖品。
3,它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对立情绪。任何考试都有变数,谁也不能保证取得什么名次,一旦无法达到,孩子会产生挫败感,不知不觉他就会反感学习,憎恨考试。
        除了物质奖励,还要注意:纯粹的口头奖励,也不要过分。
        孩子只有在对自己能力不确信情况下,才需要有外在赞美和肯定来稳固她的自信。而孩子已形成明确的能力,就不需要经常去夸他,否则他会觉得这种做法很廉价,会对自我产生怀疑。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1 15:5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1 22:23 编辑

第五章第一节
       儿童长大成人后,毕生处世乐观还是悲观,待人热情还是冷漠,为人多信还是多疑,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出生后头2年主要负责照看他们的人的态度。
       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一点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
       如果小时不把教育当回事儿,到孩子大了,会有很多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图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生而不养,是现在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人们都在关注。而城市“寄养儿童”问题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寄养儿童不一定是送到外地,大多是和父母一起生活,但真正看护她们的人是爷爷奶奶或保姆。
           
       空间意义上,他们和父母在一起,天天能见或一周见一次。实质上由于父母对他们不用心,他们有着和农村留守儿童相似的成长境遇,这种情况也是应该引起关注的。
        我们努力工作,原本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如果你连陪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你还算成功吗?你奋斗意义何在?   
       现在太多的父母在孩子身上很舍得花钱,却不愿花时间,精力和心思。这是因为家长变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
       现在的老一辈人也是需要改变的。
       老人没有必要在照看孙辈这件事上“包打天下”,不能让您的儿女觉得家里多个孩子,只是多了个“小宠物”。   
       她/他们不经历一把屎一把尿精心带孩子的过程,怎么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4 12:3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4 12:45 编辑

        第五章第2节
        作者列举他们一家在寻找酒店住宿的时候遇到的问题。
       作者的女儿非常想住看起来很豪华的五星级宾馆,但是作者的经济条件达不到。
       女儿很好奇五星级宾馆到底是什么样呢? 作者告诉女儿:
五星级旅馆有干净的床,睡着很舒服,
                   有干净的卫生间盆可放心使用 ,
                   有二十四小时的热水,什么时候洗澡都行,
                   有冰箱,里面放着啤酒汽水等好吃的。 女儿感叹:原来咱们家和五星级宾馆一样啊。
        女儿就心想:原来自己天天住五星级宾馆呀,那今天偶尔住一次小旅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儿童简直就是天使,她的话是上帝教的,是的,有什么样的豪华能比全家人快快乐乐在一起呢,房子有了爱才是家。
       有一对夫妻,丈夫事业有成,妻子漂亮能干,女儿可爱伶俐,他们常常因为小事,互相不谦让,发生争执。 女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胆战心惊,变得神经质,敏感。他们的生活本该有“五星级”的舒适,却把好日子过成“小旅馆”的档次。
        如果把家庭状态,用酒店级别标注,没有比和谐幸福的家庭级别更高了。房子可以小一些,家具可以旧一些,电器可以少一些,但爱和亲密,一定要多----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4 19:54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4 19:59 编辑

第五章第3节
       作者在家里给女儿设立了一个“记功簿”。
       里面记录的都是女儿做的一些简单好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自己编故事……作者家里的“记功簿”没有一次是记录成绩好的。
作者认为设立“记功簿”对孩子成长的好处是:
1,孩子受到表扬很有荣耀感。
2,小本上记的事对她有提醒作用,她以后就不会忘记。
3,写在小本上的字,她在读自己事迹时候会认识不少字。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调皮让人头疼,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好事。 这想法是错误的。
        每个儿童优点都一样多,他们的特点往往是他们的优点,这些优点是贮藏在儿童心中的种子,需要合适的给予栽培,适当的滋润,才能萌芽,生根,开花,结果。

        世上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家长需要这么一个“记功簿”把孩子平时的小事情记起来。哪怕在心里设立“记功簿”也是可以的。
       你给他记录的“功绩”越多,她会越来越快乐,自信才会越来越好。
       有的家长给孩子做记录,左边记功,右边记过。作者认为不妥。 因为设立“记功簿”,是为了达到催化作用,使孩子从偶尔的良好表现中获得自信和快乐,使偶然行为,最后成为孩子的稳定行为。你如果把缺点也写出来,不断提示,缺点也可能会被稳定。
       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珍惜孩子的荣誉感,避免惩罚性记录。儿童没有过错,只有不成熟。而不成熟,意味着有伸展空间和成长可能。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4 19:54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4 20:02 编辑

第五章第4节
       儿童不是一块石头,刻刀所到之处,留下的并不完全是雕刻者单方面的想法。
       如果非要把父母比喻为雕刻师,那教育这种雕刻所留下的痕迹则是雕刻与被雕刻双方互动形成的。
       作为雕刻者的父母,如果看不到这种互动,漠视儿童感觉,以为在受教育方面,孩子就是块没有弹性的石头,刻什么样长什么样,那么一块璞玉在他手中也会变成一块顽石,甚至一堆碎料。

       因为看不到互动,也就谈不上尊重儿童。不尊重儿童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对孩子管制太多。使孩子的许多正常生长次序被打乱了。
       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
        所以“不管”是最好的“管”。
        很多家长一听“不管”这个词就很反感。他们觉得,让家长“不管”孩子,就如同让他们放弃孩子的抚养权一样刺耳和反感。而我所说的,“不管”--不是削弱家长的责任,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是需要家长内心树立尊重孩子的思维方式。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5 09:3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5 13:50 编辑

第五章第5节
        要求孩子听话,在我们生活中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听不听话,乖不乖,已经成为人们评价孩子一个简易标准。
       在作者家里,她们不但不要求女儿“听话”,相反她们是愿意做“听话的父母”。 但作者的方式并没有把女儿惯成一个唯我独尊的人,恰恰相反,她女儿非常善解人意。
       当然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 对孩子那些没礼貌的发号施令,没完没了的交换条件,粗鲁无礼的话语一句也不能听,否则就是纵容。

        “听话”与纵容是相反的东西。 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 纵容只是溺爱。
       “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气指使的小暴君。  
       无论家长多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的要求,并总要求孩子服从自己。那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也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罢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5 09:3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5 13:52 编辑

第五章第6节
       这学期你开家长会了吗?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特别害怕开家长会,家长会的日子成了他们的“受难日”,尤其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男孩,家长会通知简直是下达给他们的“惩罚通知”。
       家长会,是家长和学校老师沟通的一种有效了解孩子的途径,老师会如实地把孩子情况告诉家长。
        但家长如何“转达”要动一下脑筋,不要不分情况的全部“如实”转达给孩子。 要考虑你的“转达”采用的方式及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建设性的还是摧毁性的,对孩子是有激发作用,还是抑制作用。
        孩子是敏感脆弱的,如果老师和家长见面。变成了让孩子蒙羞,挨训的恐怖事件,只会让孩子更讨厌学校,憎恶老师,在学习,自信,道德上都失去上进心和判断力。

       即便家长在家长会上发现孩子很多方面都不好,回家也不应该打骂孩子。 家长会后回家打一顿孩子,骂一顿孩子,这是多么容易的事啊,做起来也很痛快。但是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家长不要一味的去批评,去质疑自己的孩子,应该也听一听孩子的想法。
       听到孩子的问题后,我们要冷静,要自我反思,要和孩子真诚对话,要努力去理解他,要激励他,要想办法巧妙地帮他解决问题。 当然这些做起来就比打骂他更有难度多了 。
       然而教育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您此时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在遇到种种问题时处理的艺术一些,孩子会用十倍的优秀来回报你。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5 09:31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5 13:50 编辑

第五章第7节
       这是此章最后一节。
举例
       作者的一个老乡说读初中的儿子,把刚买的一千多的进口山地车弄丢了。他把儿子打了一顿。希望儿子长长记性。 后来,这位老乡自己弄丢了手机,还挺贵的,作者问他:“回家后老婆打你没?” 老乡回答说:“当然不可能打我,我是大人啊,小孩儿犯错才打,打他是让他记事儿,是为他好。
       对此作者表示“呵呵” 。
       家庭教育中,这种强盗逻辑很多。打孩子说是“为孩子好”,撒恶气说是“教育孩子”。 打了人还要把这说成是“爱”,被打的人还要来领情,天下有这么不讲理的吗?!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听老人说过,“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说法。 作者认为这真的最坏的教育办法。
        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应该是打骂。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打孩子,是你在弱小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下施暴,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你不过是穿着西装的野人。
       打骂是一种暴力教育。

暴力教育:
       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
       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面对未成年人的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是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用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成长进行引导。 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家长不是圣人,会因孩子问题有情绪起伏,这很正常。但我们一定不能任性,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能高兴时把孩子宠上天不,高兴时就打骂孩子。 打骂形成的习惯也不好改哦。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7 12:1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12:17 编辑

第六章第一节
        这一节讲的是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有的事情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小事儿,可是在孩子小小的心里那确是件大事情。
       作者以自己的女儿遇见的“隐私”事件为例。 看电视时,谈到关于隐私的问题,女儿问作者什么是“隐私”,作者告诉她:就是不能对别人讲的个人秘密。女儿告诉妈妈,她也有隐私。
       作者提议交换“隐私”,但女儿顽强地保守着自己的隐私秘密,作者几经引诱都没能够挖出女儿的隐私。

       最后作者还是知道了女儿的“隐私”。
女儿隐私如下:
       “李文文告诉我,她家有一把青锁剑和一把紫隐剑。她说:“如果你告诉了别人,青锁剑和紫隐剑就会刺你的胃。”
       这在我们成人看来,真的是很简单的小事,是吧! 可是这件事藏在作者女儿心里三个多月。
       作者感叹女儿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还必须要承受攸关性命的保密责任。这对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7 12:1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12:16 编辑

第六章第2节
        现在不爱吃饭的孩子太多了!
       孩子不爱吃饭,在当下成了让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吃饭,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办法。 其实吃饭是一种天性,怎么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
       每个孩子都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不管他就能正常发挥自己的饮食功能。如果家长过多的干涉,事情就会变糟。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厌食,可以这样去改变:
1,家长改变态度。 在孩子吃饭问题上态度平和,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
2,要有耐心。 如果孩子出现厌食症状就要有耐心。这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镇静,而应该是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  
3,不要在各种食物间划杠杠。 不要说这个营养多吃,那个没营养少吃。
4,让自己孩子吃饭,不要喂。 孩子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了,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面。只要收拾他弄下的“烂摊子”就可以了。
5,不要和孩子在吃饭问题上谈条件。 什么吃了就给你买玩具啦,带你出去玩儿……都不要谈。谈条件吃饭只会让孩子学会以无理要求来要挟父母。
        如果你看完这些还问:我家孩子就是不吃饭怎么办? 我会告诉你:你饿他两天试试[嘿哈]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7 20:34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20:50 编辑

第六章第3节
       作者发现,很多人都是小心地呵护着婴儿的睡眠,说话故意低低的,电话线拔掉,生怕吵醒孩子。
       作者认为家长爱子心切可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可能正是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制造麻烦。
      其实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动,做到两不打扰。一个略有噪音的环境还有利于养成孩子睡觉不怕打扰的好习惯。
      现在的情况是在学校或家里,我们总在刻意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课堂以安静作为审美标准,以喧闹为坏现象。 有的学校创建“文明校”。其中有个项目就是搞“无噪音走廊”,下课都不许孩子们在走廊大声喧哗。     
       在“无噪音走廊”里成长的孩子,他所感受到的,实质上是学校教育的野蛮。

       教育应该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工作,不应追求表面的整齐。 学习环境上,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家庭里,家长们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安静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但这方面正常就好,不要太苛刻。如果家长在这方面太用心,甚至表现出焦虑,不但没好效果,反而有坏作用。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她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7 20:4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20:53 编辑

第六章第4节
        很多人都惧怕某种小动物,那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没有惧怕或惧怕不深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折磨的。
       作者以自己为例,她非常的害怕一种小动物,怕它的实物,图片,连文字也怕。 作者深知那是一种病态的,所以曾经用“脱敏疗法”治疗,却没能够成功。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幼年时代解决,可能会容易得多。她觉得惧怕的根源,应该和她的母亲也怕这种小动物有关,她儿时收到了害怕那个小动物心理暗示。

        所以作者在自己女儿小时候,就刻意的带她去观察,去欣赏那些她曾经害怕的小动物。
她得出的几点经验是:
       第一,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小时候。
      第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并一点点接受它。
      第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 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第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怕什么东西,大人的这种议论会强化他的恐惧心理。         
      在所有消极感受里,最折磨人的,就是惧怕。人生“无怕”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需要从童年开始,从具体的小事开始。      
      不要让孩子有“怕”,不怕小动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9 08:1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9 08:21 编辑

第六章第5节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说过:“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据研究表明,人在看电视时的脑电波和睡眠时的脑电波非常接近。看电视时,大脑无需主动反映任何问题,身体是一种松懈状态。因此,常常看电视对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非常不利。
       据调查,学龄前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和经常阅读的孩子比,上学后智力差异明显。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的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

       作者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家长自己整天在客厅看电视,孩子从书房跑出来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 理由是:我是大人,工作一天很辛苦,我现在不需要学习,可以看电视,你是孩子,需要好好学习,需要完成作业,所以不应该看电视。   
       这道理听起来没错,孩子也无法反驳,但这种说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  
       这样就相当于告诉孩子。电视是一项特权享受,我已经有资格享受了,你还没资格。你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 这种感觉让孩子觉得他和大人不平等,他意识到了大人的强权,他也意识到了“学习”和“享乐”是对立的。
       他理性上知道要去学习,可天性中的享乐愿望又让他想看电视,这种矛盾让他很不舒服。

       如果经常刺激她,就会慢慢激发孩子对看电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厌烦。  
      电视如美食,本身没什么,但享用要有节制。 我们可以做的是:
1,以身作则。
       家长的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么,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人性”的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要求孩子。
2,培养幼儿阅读兴趣。  
      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的很好,他也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儿。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19 15:26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9 15:30 编辑

第六章第6节        
        在孩子教育方面,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永远正确”?      
        作者认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父母,是一群最失败的家长。
原因是:
        一,生活总有种种矛盾出现,如果父母从来没错,犯错了的就只能是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领略自己的失败和窝囊,他会慢慢的形成一个稳定的认识:自己不行。
        二。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认错的榜样,虽然他经常被要求认错,而他学到的正是“我从来没有错”,他会渐渐养成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一切的固执习惯。
         三。永远正确的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各种建议和要求,孩子没有思考的机会,尝试精神和判断力一点点萎缩,慢慢变成一个成年的幼儿,只能以一棵藤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树站立。

        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完美独立,有无限潜能的生命,让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纵权的君主。
       没有人能成为一架精密仪器,没有过失的家长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应该是水。上善若水,如水的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      
       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的念头,这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阳光会照进来,洒满孩子和自己的世界,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走出失败厄运的开始。

         小同妈觉得,现在的父母倒很少有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了,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是很注意育儿学习的。不过我倒是见过,某些家长在某一件事情上坚持自己“永远正确”。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1 08:3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8:35 编辑

第六章第7节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是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不高兴。
       为此,作者在家里开了一个“提意见会”。
       作者家里每到周末就会全家开一次提意见会。互相说说各自有什么需要改正的缺点。 作者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见记录下来,到下次开会时看看小本子,总结一下各自的改正情况。   
       这样长期下去,大家的缺点就越来越少啦。 “提意见会”要注意:
       在提意见会上,指出孩子不足时,要把自己和孩子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友好的交流,让孩子心里放松。切忌居高临下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听话”,“乖”。

       很多人都意识不到,批评一个孩子“不听话”或“不乖”,成人已经变得多么的不讲理。
       培养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是可悲的,遇见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不去矫治或矫治不得法也是问题。而学习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方法。
      “提意见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而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父母也可以从体验会中收获,会从孩子的视角,反观自己,发现自己作为家长的不足之处。
      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你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赤裸的心灵,所以你就变成了道德家。
       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而是要做的得体,让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1 08:32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8:38 编辑

第六章第8节
        一个孩子,从小长到大,安全是头号大事。如何保障儿童安全,应该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和教师最要注意的一件事。
       分析许多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于轻信或疏忽所致。所以安全教育工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做。
1,防轻信。
       这方面最好的办法是向孩子展示相关事件丰富孩子的经验。经常把相关案例讲给孩子听。

2,防疏忽。
       在儿童安全问题上坏人固然是威胁,但“疏忽”却经常是比坏人更可怕的魔鬼。
       所以“安全教育”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成年人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即受教育的对象不应该是孩子,应该是成年人。
       因为即使我们教给孩子全部防性侵知识,当孩子孤立无依的面对一个色狼时,也是无济于事。即使孩子把防踩踏条例背的滚瓜烂熟,也无法在蜂拥倒下的人群中不受伤害。只有成人把安全工作做到了,孩子才会真正安全。
       那些家庭或校园中的意外伤害,都是某种漫不经心的后果,成年人不肯多想一步,孩子的危险就多一分。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1 09:03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9:43 编辑

第七章第一节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主要讲了作者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作者以自己女儿为例。
        作者的女儿上幼儿园去特长班画画。有一次,女儿把河流画成的粉色,白云画成的蓝色,老师告诉她:你这是错的。河流该画蓝色,白云该画白色。
        作者听了老师这样的“对错论调”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问女儿为什么要把小河画成粉色的呢?女儿说:“就是觉得粉色的好看”。作者说:“对,我们画画就是为了好看,所以我们说一张画,只能说她好看不好看,不能说她对或者错。
         接着作者带着女儿到厨房去给她演示关于水的颜色。

         作者拿出一只白色瓷碗,接了一碗水。让女儿看到水是白色的。
         作者又拿出红色的小塑料盆,把水倒进去,让女儿看到水变成了红色。
         最后作者拿起红色塑料盆儿,把水慢慢倒入水池,一边到一边说:“你看,水是透明的,很清亮,它没有颜色”。
        女儿顿时感悟水没有颜色。
        所以河流该画什么颜色呢,画成没有颜色的话,那该用哪个画笔呢,没有一根笔是没有颜色的。
       作者为了给女儿还原河流的色彩,不得不先消灭了河流的颜色。
        她告诉你女儿,没有谁规定小河必须画成蓝色,小河本身没有颜色。 那么我们画的时候总得用颜色画呀,如果画画只能画真实,那我们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
        你可以大胆发挥想象,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1 09:20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9:48 编辑

第七章第2节
       上不上学前班呢?
       作者意见:反对孩子上学前班。
       首先普及下学前班来历。
       学前班的产生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一个应急措施,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城市学龄儿童人口迅速增长。民办幼儿园很少,孩子入托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采取了让小学办学前班来解决部分幼儿的学前教育。
       可见学前班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学龄前儿童分流的需要 ,并不包含有教育学意义上的衔接需求。     
       这些年,我国经济繁荣,人口出生率降低。民办幼儿园大量出现,儿童入托供需矛盾不存在了。

       可学前班却蔓延开来,越来越名正言顺,仿佛是基于儿童学习需求的一个正常合理的设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它有存在的基础。那就是:
一,学校愿意开学前班。
二,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学前班。
        现在的学前班,并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他基本就是小学一年级的缩写版。
        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说不上学前班,是不是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是,作者承认,儿童的早期教育确实很重要,一个人接受没接受过早期启蒙教育,后期的智力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学前班学习是“启蒙教育”吗?

       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是游戏的,无拘无束的,变化丰富的,与生活相关的,内涵上应该有技能训练,语言训练,想象力激发等一系列智慧启蒙功能。
       可当下学前班教学,急于让孩子掌握书本知识和考试知识。课桌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封闭性的学习内容束缚了儿童的想象,教学方式违反儿童天性,无聊的作业消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它是一种功利性的,奴役性的学习。
        它充其量只能叫做“提前学习”,不能称为启蒙教育。
       上过学前班的,确实会出现在认知,计算,考试这方面暂时的比较强,但真正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学业的差异和上没上过学前班并没有因果关系。
       启蒙教育,可以让孩子成为人才,而不合适的“提前学习”,只能让孩子变得平庸无才。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1 09:37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10:08 编辑

第七章第3节
        暴力作业
       人们总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正确的,都是对学习有用的,孩子都应该完成。事实是,现在孩子们写了太多的无效作业。
      作者认为暴力作业有三种:
第一种是数量大。
第二种是惩罚性。
第三种是恶意评价。
      作者认为:暴力作业不仅给孩子当下的生活带来痛苦,更破坏者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给他们一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都形成消极影响。
       每个孩子刚入学,对学校都充满了向往,对学习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刚接触“作业”时是那样兴奋和自豪,可很快他们就厌倦了。有些早就会的字还要一遍一遍地写,没有时间玩儿,也不能早早睡觉。

        厌倦是学习中遇到的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暴力作业就是把这样的敌人运送到孩子心中最快捷的“交通工具”。
       教师或家长偏爱暴力作业,有两个原因。
1,他们头脑中有个“笨蛋逻辑”。
      他们认为多写多记就能多学到知识。认为一个字写二十遍就比写两遍好,一道题做五次就比做一次好。 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化学变化,叫做“厌学”
2,教师的急功近利。
        老师布置大量的基础作业,的确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记得更好,然后单元测试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让家长们都皆大欢喜。 但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都没有良好的深远影响。     
        我们一次又一次提出要给学生减负,其实减少暴力作业,才是最重要的减负行为。
        把暴力作业上升到事故的高度,可以让人看到他的报破坏力引起人们的警醒。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1 10:39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10:43 编辑

第七章第4节
        你的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吗?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让家长操碎了心。
        想想我们小时候,一堆孩子玩打仗,玩儿捉迷藏,经常也是玩儿的忘了回家吃饭,家长来找才回家。
        现在的孩子,在电脑上虚拟的玩和我们以前在线下的玩,这两种玩儿,有什么区别吗?
       电脑游戏,它就是个游戏,并不是毒品,跟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更有趣,更复杂。

        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和病态的成瘾,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大多数孩子都是前者,只有少数孩子会发展的后一种状态。
        游戏上瘾,其实反映的是游戏之外,孩子的另一个问题。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
        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当代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家长喜不喜欢,他们最终都是要玩儿的。所以在要不要让孩子玩儿这个游戏的问题上,家长不需要决策。

        家长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既能玩游戏,又能懂得自我约束,怎样才能娱乐和成长两不误。
        有的家长总是习惯在很多事情上去“管”孩子,有的家长缺少耐心,指望自己改变孩子也能立地成佛几天就好。 还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严加管束,不许上网。一旦成绩好或别的什么事做好,一高兴,就拿允许他上网来作为奖励。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只能从家庭教育开始。需要家长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没有家长的改变,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改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的态度。
       家长要对网络游戏有正确的态度,坦然的接受他只是孩子的一个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
       2,让孩子有丰富的课外阅读。 丰富的课外阅读会让孩子精神世界丰富,让他更聪明,更理性,有更好的道德意识,阅读的魅力会冲淡他对游戏的兴趣。
       3,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 绝大多数网络成瘾的孩子,他们家长的共同点就是经常去管,给孩子不断提出限制性要求。然而,你把所有的“管理”都负担了,孩子哪里还有机会去学习自我管理呢?
       4,在具体言行中多运用逆向思维。 比如,把上网作为“任务”或“惩罚手段”,而不是奖励手段的运用。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1 16:48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16:56 编辑

第七章第5节
       主要是说“多动症”。
       作者用大量的数据想说明“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作者认为,“儿童多动症”的“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一错误的儿童观,二错误的教育方法。
      关于这节我就不写记录了,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自己找书来看一看。


      好啦 那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的阅读要点记录就算分享完毕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方法作者的女儿用很管用,换一个却未必能行。但是书中作者反复提到的一点是我觉得很好也很重要的。
       那就是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父母不要一直“站着”,适当的“蹲下”好好听听孩子想说的话。
作者: hope11    时间: 2018-5-22 16:52
小同妈 发表于 2018-5-5 12:27
第一章第四节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要保护他们对童话的信任心。孩子不是为长大或者成功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 ...

小同妈妈,你好,看到这段话,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我的孩子九岁半了,还是相信童话,和比他小的孩子在一起玩时,小孩子都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那是童话故事中才会有的事”,说他分不清现实还是故事,他也能分清,但是他好像更愿意生活在童话故事中,有时候听他说话,心里都很着急,直接告诉他,那是童话故事,不知道有没有和他一样的孩子,平时是怎么引导的?因为毕竟9岁半了,我认为还是要引导他面对现实社会啊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2 21:48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2 21:52 编辑

回复hope 11 。难能可贵的是孩子的童真,我知道你在担忧。
比如说我家小同很喜欢钱,但是就是单纯喜欢,对钱的具体化却并不很懂。别人告诉他自己有一天一万零花钱,已经存了几千万零花钱,他就深信不疑,。
别人找人给他画一副速写(很普通很潦草)画说10块卖给他,还说这是很有名画家画的,他也深信不疑,把画拿回来找我拿钱给别人。
我有时候都觉得孩子你可真是傻傻的天真啊。

作者: 小同妈    时间: 2018-5-23 17:59
这本书真的非常浅显。不管你的孩子情况怎么样,他都需要你平等,尊重的爱去滋养他成长.
作者: 梓涵妈妈    时间: 2018-9-3 22:35
明天我要去看看
作者: 包子111号    时间: 2021-7-9 10:57
谢谢谢谢楼主的分享!!!!!!认真阅读!会持续打卡!




欢迎光临 互助与希望社区 (http://www.help-hope.org/)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