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互助与希望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小同妈

活出自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48: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0 16:16 编辑

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
      自信是"自己的一部分相信自己的另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内在的父母相信内在小孩"。
      自卑就是"内在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
      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人与人谈话,必然传递两个层面信息:事实和情绪。客观事实要尊重,而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要驳回或化解。
      我们想构建健康的关系,其实就是构建平等的关系。做父母的,和孩子构建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1.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
2.和对方互动有问题时,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
3.尊重事实,化解情绪。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48: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3 08:23 编辑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我看见了你,而看见,就是爱!
      你看见我时的二层镜子含义:
1.你的眼睛,就像镜子。我从你的眼睛中可以看到我的镜像。
2.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反应,就像一个抽象的镜子,照出了我的存在。
       没有"你"的镜子存在,也就没有"我"。
       我的感受,必须经由你的看见,才开始存在。
        当我们和别人同频呼吸,也就成了对方的镜像一般。父母可以尝试简单的方法去呼应小婴儿,比如孩子"啊啊啊",你也一样"啊啊啊",及时给予他回应,你会看到孩子乐不可支,婴儿因此会有满足感、存在感。
       这看起来简单,但孩子成长过程中,得到的不是呼应而是无情的切断。孩子常常处于不被"看见"。
       家长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们惧怕爱,惧怕看见,所以他们要抵制,要破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也没有得到过那样的爱。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6:23: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31 编辑

你真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我"渴望自己的一举一动被一个"你"看见,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反过来的问题是:人,真的能保守住一个秘密吗?
       答案是:不能!
       我们常说"享受孤独",但这永远只是一个片段。我们会在孤独中去沉思,去吸取力量,去成长。但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将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说给别人听。
      自恋需求和被看见的需求,都是极为根本的。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没有,那极可能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6:34: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36 编辑

       "心中有孩子","心中有你",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不仅仅小婴儿需要母亲的全神贯注,实际上在任何关系中,如果两个人之间能全神贯注,都可能会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所谓的"心灵感应" 就是这个高质量关系的一个附带产物。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6:37: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49 编辑

我与你,我与它
        马丁·布伯认为关系有两种:
1.."我与它"
        当我把你视为实现我的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的时候,关系就是"我与它"。
        "我与它"的关系是时时刻刻存在的。
2."我与你"
        当我放下了我的预期和目标,而带着我的全部本质与你的本质相遇,这时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的,而那一瞬,像是永恒。当你真切体验到了这种关系后,再看这个世界就大有不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6:43: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2 16:50 编辑

世界的本质,是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假借爱的名义,却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40: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2:52 编辑

珍惜规则与权利规则
        如果在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摒弃权利规则,或在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利规则,都会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利规则太多地侵入关系中所致。工作中,因为明显有利益在,所以我们很容易认识到这一点,但在两性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因为我们认为应该是珍惜规则,所以容易忽略权利规则的存在,甚至还将权利规则视为珍惜规则。
        认识清楚权利规则,并合理去运用,会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境地。
        权利规则,其实就是"我与它"的关系。珍惜规则,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要明白"我和它"时刻存在,"我与你"是瞬间。而不是"我与你"才是对的,"我与它"不该存在。
        当我能特别好地捍卫我的空间,成为一个有强大自我的人时,我才能更好地在某些时候放下自我,去构建"我与你"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52: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06 编辑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关系和自我的对立矛盾是:关系是滋养着你,还是损耗着你?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惜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滋养的部分。
       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了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利空间,这样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构建咨询关系的简单原则:
1.真诚。我所说的和我所想一致,我所想的和我所体验的一致。
2.共情。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3.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有条件的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都是有条件的,你达到这些条件我才给你这些你想要的,如果你达不到我就不给。我们现在很多做家长的,给予孩子的就是有条件的爱。
        孩子只有足够多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才会信任"内部评价体系"。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3:07: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15 编辑

天才和情商有仇吗?
       情商高时,太考虑别人,这时,自我就受限了;情商低时,意味着把别人放一边了,这时是无所顾忌表达自己了。
       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的,会显得情商低,并可能伤害别人,被别人抵触。同时因为他们在做自己,跟本我有联结,因此会保持创造力。
       关系的品质决定了幸福感的高度,最好的关系是即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
       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对于所谓的"正常人" 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求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3:16: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4 13:20 编辑

世界是相反的
       荣格的 "人格与阴影"论。人格即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外显人格。阴影藏在潜意识深处,甚至是怎么努力都难以触及的地方。
      当你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了这一面,就意味着你同时也看到了它的相反面。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3:20: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5 22:13 编辑

房树人测试
        是投射分析技术的一种,早期用于治疗自闭患者。能通过受测者在一张纸上画的房、树、人来分析其家庭、事业、人际关系和自己认知等方面的一种测验技术。理论源于荣格的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房:投射家庭,代表安全感。
        树:投射自我成长,象征生命能量和支持系统,如事业和学业。
        人:投射自我形象。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2:1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5 22:26 编辑

A和-A
      当你看到A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1.越外向,越内向。很外向的人可能紧闭心门,很内向的人却可能容易对人袒露心事。
      2.越快乐,越悲伤。有的人的笑,是用来疗愈悲伤的。
     3.越好人,越恐怖。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还是被动,消积和封闭的。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一厘米远。大家夸赞他们,但他们却缺少知心朋友,且处理不好伴侣和孩子的关系。
       恋爱中,恋人因为不同走到一起,又因为不同而痛苦。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不是A消灭-A,而是融合。
       在追求人性圆满上,会出现痛苦的选择,而痛苦最终是为了融合人性不同的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练习作业:你即可以A,也可以-A。找到十个描绘你自己的形容词和它们的反义词。详情参见P14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2:2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5 22:32 编辑

发现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
       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
       经典的行为主义路线,是使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起到塑造人的行为目的。艾瑞克森流派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的,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式。
原则三步骤:
1.看到一个问题行为。
2.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
3.学习用好的方法去表达这份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22:35: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7:48 编辑

一元、二元、三元关系
      心灵,是内在的事;关系,是外在的事。内在的心灵和外在的关系,互为镜子。关系分为:
一元关系:
       即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在关系中,只能他说了算。
       时间是6个月前。核心规则是剥削。强调对方对自己的忠诚。
二元关系:
       即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独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感受,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时间是6-36个月。核心规则是控制。彼此忠诚,同时会感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这个阶段的重大里程碑是:
1.孩子将三年来给予他良好照顾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2.形成自己的个性。
三元关系:
       即一个人能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在复杂关系中,他能看到我,你和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时间是3-6岁。核心是竞争与合作。
      我们的家庭结构里,父母与孩子构成了最基本的三元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心灵和外在关系,都可以回溯到这个基本的家庭结构中。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07:51: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8:07 编辑

关系层次进化的关键
       从一元关系到三元关系是一个人性和关系能力的进化过程。
       一个人进入二元关系的重要条件:有人没有听从你的意愿,于是直接让你明白,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
      在你之外,别人有独立的意志,同时还是好的,善意的,这是一个人不断得以在关系中进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诤友难得"啊!
      孩子要从一元关系进入和母亲的二元关系,乃至和父亲的三元关系,关键就是婴儿期时他感受到母亲是好的,善意的。
      二元关系的世界是建立在世界上有两个好东西的基础之上。
1.当你觉得世界上只有你是好的时,这是一元关系。
2.当你觉得你和另一个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是二元关系。
3.当你觉得你,你爱的人和与你竞争的人,都是基本好的时,这就是三元关系。
        关系是用来处理我们内在心灵中的坏的。
1.爱上一个好的人,建立好的关系,转换一个人内心的坏,走出孤独的一元世界。
2.二元关系张力大,难以容忍二元关系中的坏,此时需要找第三者去投射这个"坏",进入三元世界消化。
3.三元世界不断消化,处理坏时,一个人的心灵得到淬炼,然后归于二元关系,最终归于一元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08:09: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8:13 编辑

怎么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关系态度
       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一元,二元,三元关系,最关键的一步是:第一抚养者和孩子建立高质量关系,让孩子充分感知到"我是好的,你是好的"。在良好的二元关系基础上,进入三元关系会容易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08:1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8:22 编辑

第四章   动力
1.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追求心理的健康,那么什么是心理的健康呢?你体验过生命力流动的感觉吗?既可能是正能量流动的感觉,也可能是"负能量流动"感觉。
        不用担心这些乐音无处可藏!
        即使我们一件乐器坏掉,
        也不必介怀。
        我们所坠入的,
        是个乐音处处的所在。
        即使全世界的竖琴尽皆焚毁,
        仍然会有隐藏着的乐器在弹奏
                                               --鲁米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08:22: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6 08:47 编辑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由重到轻可以分为三大类: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1.精神病患者
        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
        是1岁前的养育环境出了大问题。
        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里,他严重缺乏"别人独立存在"这个感觉,把自己的内部想象当成别人的外部现实来对待。他不容易觉得别人是好的,甚至也不认为自己是好的。
2.人格障碍患者
        如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是3岁前的养育出了问题。
        人格障碍患者的世界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之间,他们明确意识到别人是独立存在的,但没有对别人产生情感,他们只觉得"我是好的",还没有明确意识到"你也是好的"。如果他们对别人好,是因为"你是我的人"。
        他们会觉得:我没有错,永远都是别人错。
3.神经症患者
       如强迫症,社交恐惧症。
       是3到6岁的养育出了问题。
       神经症患者的世界是界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里,他们意识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爱你的时候,我担心会对第三个人产生伤害。
       他们太容易觉得:我错了,问题都在我身上。
那怎么样才是真正健康的人呢?
       彻底活在三元世界里的人就是真正健康的人:我基本好,你基本好,他也基本好。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6:3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7 06:39 编辑

自信与热情
       心理健康就是自信加热情这么简单--科胡特
       当活力能够滋养自体时,即自信;当活力能够滋养客体时,即热情。
       四个水准:
1.自信和热情,即活力能滋养自体,也能滋养客体,或者说善意的能量可以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
2.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客体,即把自体和客体的好都夸大了。
3.疑神病和可怕的神,觉得自体虚弱,觉得客体是以敌意为主。
4.自恋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认为自体到了神的级别,认为客体是坏的,并且无所不能。
       愿我们能成为自信和热情的人,充分享受到活力在自己和客体之间流动的美好感觉。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6:39: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9-8-17 06:51 编辑

两种生命力
       每个人都自我,就像是一个能量。能量球颜色是中性灰色,当这个能量球表达一个动力时,就像章鱼伸出了一个触角。
      这个能量触角,如果被某个客体接住,就意味着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了关系。如果客体的回馈说这个能量是好的,那这个能量触角就会变色,从感觉上,这个中性的能量会变成好的能量。如热情和创造力可统称为"生命力",即正能量。
       如果能量触角没有被客体接住,无论是被拒绝,还是被忽视,这份能量都被否定了,这个中性的能量,在颜色上也会改变,就变成了黑色能量。如愤怒,恨可以统称为"破坏力",即负能量。
      黑色能量的表达途径:
1.指向客体,就是攻击性。
2.不攻击客体,攻击自己,比如抑郁症。
       当黑色能量在自体和客体之间流动时,就能被转化成生命力。这就是关系的意义所在!
       当能量在关系中被看见后,一切能量都可以转化成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3-28 20:3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