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互助与希望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533|回复: 6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小同妈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阅读后要点分享记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5-5 08:20: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这本书或被别人推荐过。但因为工作的繁忙常常是没有时间去看,或者忘记了去看。
今天开始小同妈整理一下,会把这本书每个章节做个要点记录。今天开始我们一块去看看这本书吧。一起学习成长!
第一章第一节
对于必须要孩子承受痛苦大人把握的原则是。
一,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以免吓到他们。
二,为什么这么做,用孩子能懂的语言来说明。
三,对孩子将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不夸大也不缩小。
四,激发孩子勇气,
五,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方式达到。

举例孩子去打针
一,孩子要打针了,我们不要表现出焦虑。让他们觉得问题严重,这样会吓到他们。
二,要告诉她为什么要打针,因为她生病要打针才能治好。
三,要把孩子即将打针的那种疼痛感如实的告诉他们不能哄骗。
四,使用一些正向的语言激发孩子鼓起勇气面对打针这件事情。
五,绝不以事后我给你买什么车等等去哄骗,利诱,收买孩子。

总结: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疼,教会孩子在面对困难时从容镇定。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69#
发表于 2021-7-9 10:57:0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谢楼主的分享!!!!!!认真阅读!会持续打卡!
68#
发表于 2018-9-3 22:35:58 | 只看该作者
明天我要去看看
67#
 楼主| 发表于 2018-5-23 17:59: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真的非常浅显。不管你的孩子情况怎么样,他都需要你平等,尊重的爱去滋养他成长.
66#
 楼主| 发表于 2018-5-22 21:48: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2 21:52 编辑

回复hope 11 。难能可贵的是孩子的童真,我知道你在担忧。
比如说我家小同很喜欢钱,但是就是单纯喜欢,对钱的具体化却并不很懂。别人告诉他自己有一天一万零花钱,已经存了几千万零花钱,他就深信不疑,。
别人找人给他画一副速写(很普通很潦草)画说10块卖给他,还说这是很有名画家画的,他也深信不疑,把画拿回来找我拿钱给别人。
我有时候都觉得孩子你可真是傻傻的天真啊。
65#
发表于 2018-5-22 16:52:16 | 只看该作者
小同妈 发表于 2018-5-5 12:27
第一章第四节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要保护他们对童话的信任心。孩子不是为长大或者成功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 ...

小同妈妈,你好,看到这段话,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我的孩子九岁半了,还是相信童话,和比他小的孩子在一起玩时,小孩子都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那是童话故事中才会有的事”,说他分不清现实还是故事,他也能分清,但是他好像更愿意生活在童话故事中,有时候听他说话,心里都很着急,直接告诉他,那是童话故事,不知道有没有和他一样的孩子,平时是怎么引导的?因为毕竟9岁半了,我认为还是要引导他面对现实社会啊
64#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6:48: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16:56 编辑

第七章第5节
       主要是说“多动症”。
       作者用大量的数据想说明“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作者认为,“儿童多动症”的“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一错误的儿童观,二错误的教育方法。
      关于这节我就不写记录了,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自己找书来看一看。


      好啦 那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我的阅读要点记录就算分享完毕啦。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有的方法作者的女儿用很管用,换一个却未必能行。但是书中作者反复提到的一点是我觉得很好也很重要的。
       那就是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父母不要一直“站着”,适当的“蹲下”好好听听孩子想说的话。
63#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10:39: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10:43 编辑

第七章第4节
        你的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吗?
        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让家长操碎了心。
        想想我们小时候,一堆孩子玩打仗,玩儿捉迷藏,经常也是玩儿的忘了回家吃饭,家长来找才回家。
        现在的孩子,在电脑上虚拟的玩和我们以前在线下的玩,这两种玩儿,有什么区别吗?
       电脑游戏,它就是个游戏,并不是毒品,跟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更有趣,更复杂。

        对游戏有浓厚的兴趣和病态的成瘾,这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大多数孩子都是前者,只有少数孩子会发展的后一种状态。
        游戏上瘾,其实反映的是游戏之外,孩子的另一个问题。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游戏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
        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别的事情把他拉下水。
        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当代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家长喜不喜欢,他们最终都是要玩儿的。所以在要不要让孩子玩儿这个游戏的问题上,家长不需要决策。

        家长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既能玩游戏,又能懂得自我约束,怎样才能娱乐和成长两不误。
        有的家长总是习惯在很多事情上去“管”孩子,有的家长缺少耐心,指望自己改变孩子也能立地成佛几天就好。 还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严加管束,不许上网。一旦成绩好或别的什么事做好,一高兴,就拿允许他上网来作为奖励。
        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只能从家庭教育开始。需要家长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没有家长的改变,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改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的态度。
       家长要对网络游戏有正确的态度,坦然的接受他只是孩子的一个游戏是一种娱乐方式。
       2,让孩子有丰富的课外阅读。 丰富的课外阅读会让孩子精神世界丰富,让他更聪明,更理性,有更好的道德意识,阅读的魅力会冲淡他对游戏的兴趣。
       3,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 绝大多数网络成瘾的孩子,他们家长的共同点就是经常去管,给孩子不断提出限制性要求。然而,你把所有的“管理”都负担了,孩子哪里还有机会去学习自我管理呢?
       4,在具体言行中多运用逆向思维。 比如,把上网作为“任务”或“惩罚手段”,而不是奖励手段的运用。
62#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9:37:0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10:08 编辑

第七章第3节
        暴力作业
       人们总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正确的,都是对学习有用的,孩子都应该完成。事实是,现在孩子们写了太多的无效作业。
      作者认为暴力作业有三种:
第一种是数量大。
第二种是惩罚性。
第三种是恶意评价。
      作者认为:暴力作业不仅给孩子当下的生活带来痛苦,更破坏者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给他们一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态度都形成消极影响。
       每个孩子刚入学,对学校都充满了向往,对学习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刚接触“作业”时是那样兴奋和自豪,可很快他们就厌倦了。有些早就会的字还要一遍一遍地写,没有时间玩儿,也不能早早睡觉。

        厌倦是学习中遇到的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暴力作业就是把这样的敌人运送到孩子心中最快捷的“交通工具”。
       教师或家长偏爱暴力作业,有两个原因。
1,他们头脑中有个“笨蛋逻辑”。
      他们认为多写多记就能多学到知识。认为一个字写二十遍就比写两遍好,一道题做五次就比做一次好。 他们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化学变化,叫做“厌学”
2,教师的急功近利。
        老师布置大量的基础作业,的确可以在短期内让学生记得更好,然后单元测试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让家长们都皆大欢喜。 但是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都没有良好的深远影响。     
        我们一次又一次提出要给学生减负,其实减少暴力作业,才是最重要的减负行为。
        把暴力作业上升到事故的高度,可以让人看到他的报破坏力引起人们的警醒。
61#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9:20: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9:48 编辑

第七章第2节
       上不上学前班呢?
       作者意见:反对孩子上学前班。
       首先普及下学前班来历。
       学前班的产生是我国短缺经济时代的一个应急措施,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城市学龄儿童人口迅速增长。民办幼儿园很少,孩子入托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采取了让小学办学前班来解决部分幼儿的学前教育。
       可见学前班的出现,主要是出于学龄前儿童分流的需要 ,并不包含有教育学意义上的衔接需求。     
       这些年,我国经济繁荣,人口出生率降低。民办幼儿园大量出现,儿童入托供需矛盾不存在了。

       可学前班却蔓延开来,越来越名正言顺,仿佛是基于儿童学习需求的一个正常合理的设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它有存在的基础。那就是:
一,学校愿意开学前班。
二,家长愿意送孩子上学前班。
        现在的学前班,并不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学前教育,他基本就是小学一年级的缩写版。
        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说不上学前班,是不是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是,作者承认,儿童的早期教育确实很重要,一个人接受没接受过早期启蒙教育,后期的智力水平会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学前班学习是“启蒙教育”吗?

       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是游戏的,无拘无束的,变化丰富的,与生活相关的,内涵上应该有技能训练,语言训练,想象力激发等一系列智慧启蒙功能。
       可当下学前班教学,急于让孩子掌握书本知识和考试知识。课桌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封闭性的学习内容束缚了儿童的想象,教学方式违反儿童天性,无聊的作业消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它是一种功利性的,奴役性的学习。
        它充其量只能叫做“提前学习”,不能称为启蒙教育。
       上过学前班的,确实会出现在认知,计算,考试这方面暂时的比较强,但真正到了三四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学业的差异和上没上过学前班并没有因果关系。
       启蒙教育,可以让孩子成为人才,而不合适的“提前学习”,只能让孩子变得平庸无才。
60#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9:03: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9:43 编辑

第七章第一节
        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主要讲了作者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作者以自己女儿为例。
        作者的女儿上幼儿园去特长班画画。有一次,女儿把河流画成的粉色,白云画成的蓝色,老师告诉她:你这是错的。河流该画蓝色,白云该画白色。
        作者听了老师这样的“对错论调”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问女儿为什么要把小河画成粉色的呢?女儿说:“就是觉得粉色的好看”。作者说:“对,我们画画就是为了好看,所以我们说一张画,只能说她好看不好看,不能说她对或者错。
         接着作者带着女儿到厨房去给她演示关于水的颜色。

         作者拿出一只白色瓷碗,接了一碗水。让女儿看到水是白色的。
         作者又拿出红色的小塑料盆,把水倒进去,让女儿看到水变成了红色。
         最后作者拿起红色塑料盆儿,把水慢慢倒入水池,一边到一边说:“你看,水是透明的,很清亮,它没有颜色”。
        女儿顿时感悟水没有颜色。
        所以河流该画什么颜色呢,画成没有颜色的话,那该用哪个画笔呢,没有一根笔是没有颜色的。
       作者为了给女儿还原河流的色彩,不得不先消灭了河流的颜色。
        她告诉你女儿,没有谁规定小河必须画成蓝色,小河本身没有颜色。 那么我们画的时候总得用颜色画呀,如果画画只能画真实,那我们永远找不到一支可以画小河的笔。
        你可以大胆发挥想象,使用各种颜色--河流可以是粉色,只要你喜欢,它可以是任何颜色。
59#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8:32: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8:38 编辑

第六章第8节
        一个孩子,从小长到大,安全是头号大事。如何保障儿童安全,应该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和教师最要注意的一件事。
       分析许多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绝大多数是由于轻信或疏忽所致。所以安全教育工作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做。
1,防轻信。
       这方面最好的办法是向孩子展示相关事件丰富孩子的经验。经常把相关案例讲给孩子听。

2,防疏忽。
       在儿童安全问题上坏人固然是威胁,但“疏忽”却经常是比坏人更可怕的魔鬼。
       所以“安全教育”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成年人如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即受教育的对象不应该是孩子,应该是成年人。
       因为即使我们教给孩子全部防性侵知识,当孩子孤立无依的面对一个色狼时,也是无济于事。即使孩子把防踩踏条例背的滚瓜烂熟,也无法在蜂拥倒下的人群中不受伤害。只有成人把安全工作做到了,孩子才会真正安全。
       那些家庭或校园中的意外伤害,都是某种漫不经心的后果,成年人不肯多想一步,孩子的危险就多一分。
58#
 楼主| 发表于 2018-5-21 08:32: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21 08:35 编辑

第六章第7节   
       孩子身上有什么问题,家长当然是要让孩子知道要帮他完善。但如果直接说,孩子多半不愿意接受,甚至不高兴。
       为此,作者在家里开了一个“提意见会”。
       作者家里每到周末就会全家开一次提意见会。互相说说各自有什么需要改正的缺点。 作者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把互相提的意见记录下来,到下次开会时看看小本子,总结一下各自的改正情况。   
       这样长期下去,大家的缺点就越来越少啦。 “提意见会”要注意:
       在提意见会上,指出孩子不足时,要把自己和孩子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友好的交流,让孩子心里放松。切忌居高临下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听话”,“乖”。

       很多人都意识不到,批评一个孩子“不听话”或“不乖”,成人已经变得多么的不讲理。
       培养一个只会“听话”的孩子是可悲的,遇见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不去矫治或矫治不得法也是问题。而学习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方法。
      “提意见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的价值不在于改造孩子,而在于让孩子郑重其事地获得表达权,并且感受到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父母也可以从体验会中收获,会从孩子的视角,反观自己,发现自己作为家长的不足之处。
      不愿意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你没有勇气面对自己赤裸的心灵,所以你就变成了道德家。
       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而是要做的得体,让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57#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15:26: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9 15:30 编辑

第六章第6节        
        在孩子教育方面,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永远正确”?      
        作者认为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父母,是一群最失败的家长。
原因是:
        一,生活总有种种矛盾出现,如果父母从来没错,犯错了的就只能是孩子。一个孩子经常领略自己的失败和窝囊,他会慢慢的形成一个稳定的认识:自己不行。
        二。父母永远没有错,孩子就看不到认错的榜样,虽然他经常被要求认错,而他学到的正是“我从来没有错”,他会渐渐养成爱自己的想法超过爱一切的固执习惯。
         三。永远正确的家长总是不停地给孩子各种建议和要求,孩子没有思考的机会,尝试精神和判断力一点点萎缩,慢慢变成一个成年的幼儿,只能以一棵藤存在而不能以一棵树站立。

        从为人父母那天起,面对一个完美独立,有无限潜能的生命,让自己变成一个力图自我完善的谦卑者,而不是荣升为一个没有过错,不可以被指责,具有完全操纵权的君主。
       没有人能成为一架精密仪器,没有过失的家长是不可想象的。父母之爱应该是水。上善若水,如水的爱一定包含着适时的自我调整,自我改变。      
       永远正确的家长放下自我中心的念头,这不是降低了自己,而是推开生命的另一扇窗户。阳光会照进来,洒满孩子和自己的世界,走出永远正确的幻境就是走出失败厄运的开始。

         小同妈觉得,现在的父母倒很少有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了,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是很注意育儿学习的。不过我倒是见过,某些家长在某一件事情上坚持自己“永远正确”。
56#
 楼主| 发表于 2018-5-19 08:17: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9 08:21 编辑

第六章第5节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说过:“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
       据研究表明,人在看电视时的脑电波和睡眠时的脑电波非常接近。看电视时,大脑无需主动反映任何问题,身体是一种松懈状态。因此,常常看电视对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非常不利。
       据调查,学龄前经常看电视的孩子和经常阅读的孩子比,上学后智力差异明显。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的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

       作者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家长自己整天在客厅看电视,孩子从书房跑出来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 理由是:我是大人,工作一天很辛苦,我现在不需要学习,可以看电视,你是孩子,需要好好学习,需要完成作业,所以不应该看电视。   
       这道理听起来没错,孩子也无法反驳,但这种说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  
       这样就相当于告诉孩子。电视是一项特权享受,我已经有资格享受了,你还没资格。你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 这种感觉让孩子觉得他和大人不平等,他意识到了大人的强权,他也意识到了“学习”和“享乐”是对立的。
       他理性上知道要去学习,可天性中的享乐愿望又让他想看电视,这种矛盾让他很不舒服。

       如果经常刺激她,就会慢慢激发孩子对看电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厌烦。  
      电视如美食,本身没什么,但享用要有节制。 我们可以做的是:
1,以身作则。
       家长的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么,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人性”的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要求孩子。
2,培养幼儿阅读兴趣。  
      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的很好,他也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儿。
55#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20:47: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20:53 编辑

第六章第4节
        很多人都惧怕某种小动物,那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没有惧怕或惧怕不深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折磨的。
       作者以自己为例,她非常的害怕一种小动物,怕它的实物,图片,连文字也怕。 作者深知那是一种病态的,所以曾经用“脱敏疗法”治疗,却没能够成功。
       作者认为,这个问题如果放在幼年时代解决,可能会容易得多。她觉得惧怕的根源,应该和她的母亲也怕这种小动物有关,她儿时收到了害怕那个小动物心理暗示。

        所以作者在自己女儿小时候,就刻意的带她去观察,去欣赏那些她曾经害怕的小动物。
她得出的几点经验是:
       第一,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小时候。
      第二,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并一点点接受它。
      第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 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第四,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怕什么东西,大人的这种议论会强化他的恐惧心理。         
      在所有消极感受里,最折磨人的,就是惧怕。人生“无怕”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需要从童年开始,从具体的小事开始。      
      不要让孩子有“怕”,不怕小动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
54#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20:34: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20:50 编辑

第六章第3节
       作者发现,很多人都是小心地呵护着婴儿的睡眠,说话故意低低的,电话线拔掉,生怕吵醒孩子。
       作者认为家长爱子心切可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可能正是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制造麻烦。
      其实孩子的睡眠,完全可以和大人的正常活动,做到两不打扰。一个略有噪音的环境还有利于养成孩子睡觉不怕打扰的好习惯。
      现在的情况是在学校或家里,我们总在刻意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课堂以安静作为审美标准,以喧闹为坏现象。 有的学校创建“文明校”。其中有个项目就是搞“无噪音走廊”,下课都不许孩子们在走廊大声喧哗。     
       在“无噪音走廊”里成长的孩子,他所感受到的,实质上是学校教育的野蛮。

       教育应该为培养孩子的习惯而工作,不应追求表面的整齐。 学习环境上,既不需要故意制造喧闹,也不需要过分追求安静,顺其自然才是最好。   
      家庭里,家长们应尽量给孩子提供安静不被打扰的学习环境,但这方面正常就好,不要太苛刻。如果家长在这方面太用心,甚至表现出焦虑,不但没好效果,反而有坏作用。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她寻找声音的习惯。
       孩子成长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营造出每一种理想的生长条件。培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等于为他提供能随身携带的好环境。
53#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12:12:4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12:16 编辑

第六章第2节
        现在不爱吃饭的孩子太多了!
       孩子不爱吃饭,在当下成了让许多家长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吃饭,真是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各种办法。 其实吃饭是一种天性,怎么需要费那么大力气去让孩子张嘴呢?
       孩子不喜欢吃饭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太在意孩子的吃饭。在这个问题上太强求了,孩子的正常食欲,被当下物质和时间都比较充裕的大人好心地破坏了。
       每个孩子都清楚自己想吃什么,该吃多少,大人不管他就能正常发挥自己的饮食功能。如果家长过多的干涉,事情就会变糟。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厌食,可以这样去改变:
1,家长改变态度。 在孩子吃饭问题上态度平和,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
2,要有耐心。 如果孩子出现厌食症状就要有耐心。这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镇静,而应该是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  
3,不要在各种食物间划杠杠。 不要说这个营养多吃,那个没营养少吃。
4,让自己孩子吃饭,不要喂。 孩子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了,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面。只要收拾他弄下的“烂摊子”就可以了。
5,不要和孩子在吃饭问题上谈条件。 什么吃了就给你买玩具啦,带你出去玩儿……都不要谈。谈条件吃饭只会让孩子学会以无理要求来要挟父母。
        如果你看完这些还问:我家孩子就是不吃饭怎么办? 我会告诉你:你饿他两天试试[嘿哈]
52#
 楼主| 发表于 2018-5-17 12:12: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7 12:17 编辑

第六章第一节
        这一节讲的是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有的事情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小事儿,可是在孩子小小的心里那确是件大事情。
       作者以自己的女儿遇见的“隐私”事件为例。 看电视时,谈到关于隐私的问题,女儿问作者什么是“隐私”,作者告诉她:就是不能对别人讲的个人秘密。女儿告诉妈妈,她也有隐私。
       作者提议交换“隐私”,但女儿顽强地保守着自己的隐私秘密,作者几经引诱都没能够挖出女儿的隐私。

       最后作者还是知道了女儿的“隐私”。
女儿隐私如下:
       “李文文告诉我,她家有一把青锁剑和一把紫隐剑。她说:“如果你告诉了别人,青锁剑和紫隐剑就会刺你的胃。”
       这在我们成人看来,真的是很简单的小事,是吧! 可是这件事藏在作者女儿心里三个多月。
       作者感叹女儿小小的心既要容纳一个神奇的事实,还必须要承受攸关性命的保密责任。这对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和痛苦啊。
51#
 楼主| 发表于 2018-5-15 09:31: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同妈 于 2018-5-15 13:50 编辑

第五章第7节
       这是此章最后一节。
举例
       作者的一个老乡说读初中的儿子,把刚买的一千多的进口山地车弄丢了。他把儿子打了一顿。希望儿子长长记性。 后来,这位老乡自己弄丢了手机,还挺贵的,作者问他:“回家后老婆打你没?” 老乡回答说:“当然不可能打我,我是大人啊,小孩儿犯错才打,打他是让他记事儿,是为他好。
       对此作者表示“呵呵” 。
       家庭教育中,这种强盗逻辑很多。打孩子说是“为孩子好”,撒恶气说是“教育孩子”。 打了人还要把这说成是“爱”,被打的人还要来领情,天下有这么不讲理的吗?!

        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听老人说过,“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说法。 作者认为这真的最坏的教育办法。
        每个孩子都有“不听话”的时候,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应该是打骂。 打骂孩子,可能会解决眼前的一个小问题,却给孩子的成长留下大隐患,创痕会伴随孩子一生。
       打孩子,是你在弱小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下施暴,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你不过是穿着西装的野人。
       打骂是一种暴力教育。

暴力教育:
       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
       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
        面对未成年人的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是应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用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成长进行引导。 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家长不是圣人,会因孩子问题有情绪起伏,这很正常。但我们一定不能任性,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能高兴时把孩子宠上天不,高兴时就打骂孩子。 打骂形成的习惯也不好改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5-4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