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互助与希望社区 返回首页

frda的个人空间 http://www.help-hope.org/?258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感觉统合训练的意义(转自北京国际弱智儿童康复网)

已有 401 次阅读2010-4-28 21:34 |个人分类:知识|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1.感觉和知觉是人类活动的心理过程   通俗地说,耳朵听到声音,眼睛看到光亮,鼻子闻到气味,这些就是听觉、视觉和嗅觉,它们都是感觉的表现。那么,知觉又是什么呢?举例来说,当耳朵听到《东方红》的乐曲,眼睛看到一盏亮着的灯,鼻子闻到一股桂花的香味,这些就是听知觉、视知觉、嗅知觉,它们都是知觉的表现。那么,感觉和知觉究竟又有什么不同呢?   

感觉是指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某个表面特性的反映。如耳朵反映声音、眼睛反映光亮等等。而知觉是指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表面特性进行较为完整的综合反映。感觉比知觉要简单些;知觉比感觉要复杂得多,它往往包含着多种感觉的材料而产生客观事物的知觉。如吃着一只苹果,对这只苹果的知觉就包含着对苹果的色、香、味及软硬等多种感觉,从而形成对苹果的知觉。知觉过程中还往往包含着个体的态度和体验,使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表现出个人喜爱、憎恨、趋向或回避等态度与经验。如闻到玫瑰花香即会不由自主地去找一下花在哪里,若闻到一股厕所臭味即会远而避之。所以知觉过程比感觉过程要复杂得多,内容更丰富,它是客观事物的表面特性在人的头脑中较完整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人们产生知觉是离不开感觉的。如一个孩子首先要有听觉的发展,能对各种不同的声音作出反映,才有可能进一步对亲人的呼唤声、悦耳的乐曲声作出听知觉的反映。所以孩子知觉的发展必须以感觉为基础。同时,在人产生感觉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知觉的过程,两者经常是紧密联系着的。如眼睛看到光亮,并且还看到发光的光源来自台灯;耳朵听到声音,还看到声音来自有人在吹口琴等。正因为感觉和知觉过程紧密联系着,所以人们习惯地把它们称之为感知觉,表示这两者不可分割。 

2.感觉和知觉的产生 

     感觉和知觉的产生,一方面依赖于客观事物的各种表面特性(如光、声音、气味、光滑、粗糙、软、硬、冷、热等)对人体的感觉器官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即通过感觉器官接受这些刺激作用,经过大脑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加工活动,从而产生对这些事物的表面特性(即刺激物)的反映,这就产生了种种不同的感觉和知觉。所以客观事物的各种表面特性是产生感知觉的源泉,缺乏这个源泉,人的感知觉无从产生和发展。同时,如果人体的感觉器官、大脑神经系统出现某些损伤或缺陷,会使感知觉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影响,即出现所谓障碍,使某方面感知觉严重受损或缺失。如低视力者与盲人,即可能是视觉器官或大脑神经系统视觉中枢部位的活动功能严重受损或缺失所致。弱智孩子也大多由于他们大脑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了感知觉的充分发展。由此可见,人类感知觉的健全发生与发展,依赖着客观事物的作用与人体感觉器官、大脑神经系统功能的完善。

二、什么是动作协调   

      1.动作协调的涵义   动作协调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极其普遍,如走路、用筷子吃饭、拿笔写字、骑自行车上街等,无一不是动作协调的表现。心理学上的动作协调是指人在完成某种活动时,身体各有关部位的各个动作之间能够协调配合,顺利而连贯地进行。当完成某种活动的各个有关动作之间没有达到协调之前,则活动时常常会觉得特别费力气、紧张,动作姿势也往往不正确,注意力总是只能集中在某一个部位上,而不可能顾到其他方面,因此常常出差错。当完成某种活动的各个动作之间达到协调时,活动起来就感到不那么费力气与紧张,注意力也能分配到其他方面,各个有关动作能一个接一个地顺利连贯地进行,而且差错大为减少。如初学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颤颤巍巍地一小步、一小步挪动着,不敢向两旁多看一眼,只知道往前扑过去,一不小心就摔上一跤,若是有个栏杆之类的东西可让他扶一把时,那他会表现得松一口气似地笑起来,可较快地移动双脚了。这就是一个孩子独立走路的动作没有达到协调之前的表现。又如学骑自行车,开始都感到有些紧张,双手费力地握住车把手,低着头不敢举目看前方而只盯着车子龙头,唯恐不看车子即会倒下来,双脚也常常顾不上连续均匀地踩踏脚,不时会踩空车,甚至摔下车来。这就是学骑自行车开始时动作不协调的表现。随着不断的反复练习,这些动作协调日趋牢固,那么动作的速度和正确性也大为提高。   

      2.动作协调的实现   动作协调是在各个动作发展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地学习训练、反复练习而达到的。如小孩学会走路,看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这是依赖身体许多部位的动作发展,才逐渐学会达到的。学会走路首先得依赖头部能竖直,身体能竖直,直立,并保持平衡与稳定,双目朝前看,双臂能自由摆动J双脚能分开,向前移步,当双脚移动时,腰部、腿部及整个躯体动作应相应地跟上,使身体保持挺直、平衡的姿势。这些动作都是随着婴儿出生后,在家庭的养育下,一个接一个地发展起来的。到孩子1岁左右时(假设为正常孩子),即开始学习走路,进而学会走路,达到实现这一活动的动作协调。   

     动作的发展,又是与人体的肌肉力量、骨胳和筋腱的发育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如当孩子的双腿肌肉、骨胳和筋腱没有充分发育成熟时,就不能教孩子学走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还没有足够的基础来学会走路。如果硬学硬练,反而还会造成孩子种种畸形的躯体发展,如脊椎弯曲步态不正等。在一般婴幼儿的养育中,家长应注意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学走路,应先让孩子练习坐直、站立等动作,使躯体和双腿的肌肉、骨胳和筋腱有相当充分的发展,以便为学走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儿童实现某些动作的协调,依赖于身体各部位发育成熟的条件。   

     孩子动作发展和动作协调的实现,与感知觉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在动作过程中,身体中筋腱、肌肉会产生许多动觉,使大脑对身体各部位的状态产生感知觉,如感知到自己的身体是否平衡、稳定,双臂是否伸直,双腿是否酸胀疲劳等等,并通过这种感知觉来调整自己的动作,以达到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动作协调的实现,也依赖于孩子其他感知觉的发展,如用眼看指导者示范动作的每一步,听指导者对动作要领的口头指导,以某些外部信号(如音乐、图示符号等)来调节自己的动作,使之协调正确。在感知觉的发展过程中,人本身也必然伴随着相应动作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对儿童感知觉和动作协调的训练,必须结合起来安排,不能完全割裂开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5-8 12:4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