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互助与希望社区 返回首页

嘟嘟的个人空间 http://www.help-hope.org/?3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脑瘫患儿的行走须在正规训练下进行

热度 7已有 1175 次阅读2010-4-22 13:35 |个人分类:康复参考|

小儿脑性瘫痪是继小儿麻痹控制后引起儿童肢障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瘫患儿发病率大约1.5‰—5‰,且有上升趋势。虽然脑瘫患儿有各种各样的合并症,但肢体功能的异常是最主要的病症,此症影响孩子的各种生理活动,如:行走、吃饭、穿衣、大小便及人际交流、上学等。那么如何使脑瘫患儿早日能行走,并以正常的步态迈入正常学校学习,生活基本自理,这是我们康复医务人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家长迫切的要求。 

      在收治的脑瘫患儿中,大部分都合并了四肢或脊柱的畸形和难以矫正的异常姿势,如:膝反屈、膝屈曲、足内或外翻、脊柱侧弯或后凸,表现出各种异常的步态,如:交叉步、鸭摆步态、偏瘫步态、跳跃步态等。一旦出现以上异常情况就会给康复带来很大的困难,治疗时间相对要延长,孩子经受的痛苦更大,而且康复效果不理想,即使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但对他们的整体功能恢复没有多少意义。这主要是从小训练方法不规范,有些临床医生缺乏康复知识,还有的康复人员不加分析每个患儿的病损特点,没有拟定针对性较强的康复训练方案,加上大不分家长没有医学常识,盲目地让孩子过早行走,只求能走,且不知那样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更加难以矫正的恶果!

脑瘫儿童不是不能运动,而是由于病态生理的被动矫正出现许多复杂和奇怪的姿势和运动。总体有三个特点。

1.由于脑部不同的部位受损而使上位控制解除,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动作的异常性。

2.脑瘫病儿运动功能发育障碍、迟滞,该消失的原始反射长期残留,故表现出未熟性。

3.由于正常支配运动的神经受损,而相反的神经支配占优势,该伸的不伸,该屈的不屈,出现各种病态姿势和不随意的运动,表现动作的紊乱性。康复治疗就是填补以前发育的空隙,为以后要做的各种活动做准备。

随之,临床上产生了两个基本治疗原则:

1.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特别是紧张性姿势反射的抑制。

2.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建立,特别是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的促通。

不抑制异常的姿势就无法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姿势为运动做准备,运动为其结果,姿势的变动则为运动,运动的一点为姿势。同时还应按小儿正常运动的发育规律进行训练,先抬头后再由翻身到爬、到坐、到站、最后到走,而且每升一个运动台阶都要巩固1—2个月,不可急于求成跨越1至2个台阶。在此还必须强调很重要的一点,既平衡反射的训练要自始至终的贯穿在整个训练的全过程,平衡反射是人类高级的神经反射,没有此基础行走也会异常。这就是目前国内外通用的神经发育学疗法——Bobath法。

      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膝反屈,主要是大腿前后肌群肌力低于3级时,让孩子过早的承受身体的重量站立或行走引起;膝屈曲多因 国伸肌群痉挛引起肌腱挛缩所致;足内外翻、脊柱侧弯、多因踝部和脊柱两侧的肌力不平衡引起;交叉步态是因内收肌长期痉挛而没有降低肌张力就让其行走;骨盆控制力差的患儿步态是左右摇晃似鸭步;还有长期“圆背坐”“W式坐”都可以引起关节、骨骼畸形、偏瘫步态、跳跃步态,都是因患儿不具备行走的基本条件而过早的行走所引起,如;肌张力过高,肌力在3级以下,关节稳定性差、骨盆控制力弱、原始反射未消失平衡反射未建立等等引起。所以在康复训练和生活中一定要在运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掌握住脑瘫孩子开始走路的最佳时期,同时一定要在正确的爬行后才可以进入行走的训练,而且走路开始就要引导用大腿带小腿,足跟先落地再足尖着地的正确步态,同时双上臂要前后自然的摆动,并要有正确的指令经常督促、指导,宁正常的行一步,决不异常的走十步。

      总之,要在脑瘫患儿姿势基本正常,肌张力降低而肌力在3级以上,并建立了抬腿迈步的意识才可以令其行走。正常小儿1岁学走路,脑瘫小儿1岁半或2岁学走也属正常情况。为了让脑瘫孩子能以正常的步态迈入他的人生旅途,再嘱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在正规的训练下行走,我们的目的不是因为孩子不会走路而练行走,而是为了他的将来更美好而学走路。

四十一、脑瘫儿童的作业疗法有哪些

  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是让病人参与不同的作业,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又称劳动疗法,简称“工疗”。作业疗法不仅能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减轻或纠正病态状况,为将来重返生产岗位作准备,而且可以恢复与加强病人社会性活动的能力,学习一定的生产技能,帮助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病人感到生活丰富多彩、幸福愉快,从而增进健康,促进疾病康复。

选择适当治疗方法是作业疗法最重要的步骤,这关系到是能否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在考虑采用什么方法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康复医学及作业疗法理论选择适当的作业活动。

作业疗法训练有以下诸种: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在使患者获得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如穿着衣服、使用餐具进食、个人卫生、洗浴、整容、入厕等。还可训练患者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方法、应用辅助器具的帮助,使用合适的家用设备等。

2.创造性技能训练

在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后,逐步进入有一定难度的创造性技能训练,包括以下技能性训练项目:木工作业;纺织作业;机械装配作业;缝纫作业;手工作业:如泥塑、陶器,藤器、竹器、绳器等手工艺编织;打字,资料分类归档等办公室作业。

3.教育性活动

(1)教育康复法项目

教育性活动是作业疗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实现教育康复的主要方法有下列数项。

以语言为主进行的德育教育方法,向患者说理讲道传授知识。

以直观为主的教育方法,结合形象和直观进行教育,包括参观、访问、调查、演示等,进行德育教育。也可以模范人物事迹感染、陶冶等感化教育。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育,包括课堂讲授、实验、练习及操作,是品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以信息为主的教育,主要用品德评估的方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等,或以考核的形式、测验被教育者的效应。

(2)教育的内容

使残疾人做为社会平等成员的全面发展任务,即智、德、体、美、劳等方面。

使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补偿的部分,各类残疾人有其适应生活中最困难的问题,这也是康复教育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4.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身功能,帮助健康的恢复。常用的文娱疗法舞蹈,用于有情绪障碍及一般慢性病患者。舞蹈可以调整人体内的能量自然流动,同时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非言语交往,有利于矫正人的各种适应不良反应。还有旅行、唱歌、演出或欣赏、划船、钓鱼、棋艺、音乐欣赏、演奏乐器、力所能及的球类活动等。

5.作业性训练

功能性作业训练,主要用于治疗肢体功能障碍或残疾,改善肢体活动能力,尤其是上肢的活动能力。根据功能障碍的范围、程度以及性质等,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作业疗法,以利于加大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力,改善运动的灵活性,有利于完成日常生活劳动必需的活动能力。

6.心理作业训练

使用的手段是一些轻松有趣的消遣性活动,又名消遣疗法。此种训练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与精神状态,还有助于主动配合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用于治疗因为疾病或损伤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失望等。

7.儿童患者作业性训练

通过专门训练,游戏、文娱活动,集体活动等,帮助儿童患者发展感觉运动技巧,掌握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在治疗中注意利用父母关怀孩子的影响与作用,还应注意应用各种矫形及辅助器械,并使用玩具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儿童患者作业训练用于治疗残疾儿童或有发育障碍的儿童。

8.精神疾患作业疗法

此种训练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者,为了使这类患者出院后能够适应家庭、社会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对患者在心理与行为、生活能力、职业工作、社交能力方面进行训练。

四十二、脑瘫的中医辩证疗法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可伴有智力低下,语言及视听功能异常,癫痫等。中医没有脑性瘫痪这一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应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肝肾精血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于脑导致脑失所养,髓海不充,筋失濡润,肢体不用,另外,由于脾胃不充,湿热中阻,致使气血生成乏源,筋骨失养也可致本病的发生,综观古今,概括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三。

(1)肾精不足论

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脾胃失常,气血虚衰所致。

(2)气血亏损论

本病之发病一方面与肝、脾、肾虚损有关,另一方面与气血亏损有密切的联系,因清窍不利,肢体不用,与气血不能濡养有关。

(3)气血失常

外伤、产伤也均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局部致气滞血瘀,清窍失于濡养而致本病发生。

  

2.中医病症辨别及诊断

    脑性瘫痪属中医学“五迟”“五软”的范畴。临床均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但根据临床所见,“五迟”是以立、行、发、齿、语的发育迟于正常儿为特征;“五软”是以头颈、口、手、足和肌肉软弱无力为特征。现从病因病机及主证上作如下鉴别。

(1)脑瘫辨别

病因病机

五迟”的发生多由父精母血虚弱所致,胎元不足,先天肾气失充,则小儿生后可见五脏不坚之候;后天因素多因脾胃失调有关;“五软”的发病与先天胎禀不足,发育失常及外感六淫邪毒,或因久泻久吐及疳积失养而致。“五迟”可以累及五项原则脏,也可一脏二脏以及数脏亏虚为主:“五软”病变重要在脾,进而累及肝、肾。

主要症状

五迟”在临床症状有五迟之候俱见也可仅见数迟不等,同时尚可伴有五脏病变的其他反应;“五软”以四肢及头颈软而无力为主证,尚可有脾、肝、肾虚亏的其他兼症。

(2)脑瘫的诊断

脑瘫类型比较多,有时数种类型可同时存在一个病儿身上,以致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即使只属一种类型,又由于波及的部位不同,症状又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年(月)龄阶段,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年龄起越小此特点越突出。一些脑瘫小儿仅表现为运动障碍,但也有一些脑瘫患儿合并其他异常(如智力低下、癫痫等),以致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3.中医辩证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杂合以治是脑瘫的治疗原则。

杂合以治,即综合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中医在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辩证治疗

    中医辩证:辩证时,脑瘫患儿常呈现出先天不足,肝肾虚损;智能低下,反应迟钝、形体笨拙,动作发育落后,抬头,翻身,坐、爬、立、行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张口流涎,生齿、言语落后,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特点。

    辩证要点:反应迟钝、形体笨拙、动作发育落后、智能低下、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①后天失养,脾肾亏虚

    柱骨软弱、头项无力、腰脊无力、坐立不稳、口软唇弛,咀嚼困难,反应迟钝、言语不清、肌肉萎软、喜卧少动、神情淡漠、舌淡苔薄、脉沉无力。

辩证要点:天柱骨软、坐立不稳、口唇软弛、肌肉萎软、咀嚼困难、神情淡漠、舌淡苔薄,脉沉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壮骨。

  ②痰瘀互阻,脑窍闭塞

    肢体挽急、关节不利、动作迟缓、脚尖着地、角弓反张、语言不利、失聪失语、或四肢抽搐、行为异常、智力低下、舌淡苔腻、脉弦滑。

辩证要点:肢体拘急、动作迟缓、脚尖着地、语言不利、 失聪失语、行为异常、舌淡苔腻、脉弦滑。

  治法:活瘀化痰,通络开窍。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步态不稳、动作笨拙、手足震颤、烦躁多动、言语不清、手足痉挛、姿势异常、肌肉瘦削、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剥苔、脉细。

辩证要点:手足震颤、烦躁多动、手足痉挛、姿势异常、肌肉瘦削、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剥苔、脉细。

治法:滋养肝肾,柔肝熄风。

(2)用药

根据以上辩证分型,我院研制了系列治疗脑瘫的中成药内服、外洗、外敷等。该病的传统治疗以补为主,补脾以益气养血;补肾以生精充髓,是为治本之法。其肝心之病有虚有实,因血失所养者为虚,养血则肝筋心脉得以濡养;因痰瘀阻络者为实,涤痰通络则使经络畅通,清窍复明。同时,我院在治疗过程中,灵活配用活血通络,涤痰开窍,平肝熄风等法。

  

4.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治疗

根据脑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症治疗,主要选取头针、体针、舌针、穴位封闭、穴位埋线等治疗,以达到活血化瘀,醒脑开窍之功效。从现代医学来讲其作用即在引发肌体平衡的恢复,扶正祛邪,利用在相应部位刺激,使局部及整体的血气调和,增加抗病能力,平衡身体,放松肌肉张力和增加肌力,恢复健康。

  那么从现代医学来说,针灸的治疗作用究竟体现在那儿呢?

  主要是从外向内反映了体表经穴-脏腑之间的相关规律,穴位病理反应则是从内向外地反映了脏腑-体表经穴位之间的相关规律及其病理联系。针灸治疗脑瘫主要体现在针灸对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针刺对周围神经机能的影响

周围神经的基本机能是感觉刺激、传导冲动。如吉林医科大学的确良实验表明,针刺后动物园的酸溶性磷、磷酯磷减少,核酸磷增高,而蛋白磷无明显变化,恰与针刺促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代谢变化密切相关。大量实验证明针灸对周围神经的作用是引起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入中枢引起各种调整反应。

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的影响

实验证实针刺人的内关、合谷、足三里引起食指疲劳消除及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等效应。大量实验证实,针灸对脊髓内各反射性调节中枢的兴奋或抑制性影响,可能是针灸的调整作用在这些部位引起的初级反应。

  ③针灸对脑干网状结构机能的影响

a.针灸对低位脑干的影响

实验证明针刺动物“公孙、足三里、人中”等穴位引起的胃肠运动增强,或对失血性休克动物循环机能和呼吸机能的兴奋作用,在脊髓与延髓之间横断后就不再出现,但是如果在不操作神经和脊髓的情况下仅切除大脑,这时针刺影响只能达到脑干部分,然而它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仍可出现。大量实验证明针灸对脑干各级水平的调节中枢均可发生显著影响,并通过改变中枢机能状态的途径来实现它对机体机能的调整。

b.针灸对下丘脑调节机能的影响

大量实验证明针灸肯定穴位能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水平衡等中枢的机能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活动。进一步实验证明下丘脑弓状核区在针刺镇痛,特别是针刺抑制痛反应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④针灸对丘脑和大脑的影响:大量的研究事实指出针刺信号传入后在各级中枢(特别是丘脑)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痛刺的性质和机体对痛刺激的感受。

针刺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

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合谷或双侧扶突穴可引起α波被抑制和β波增加,并发现针刺手法不同,其引起脑电的变化异亦。大量事实证明针刺可使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兴奋灶并在皮层一定范围内扩散或与其他条件反射中枢形成新的联系,从而产生各种调整效应。

 

 5.推拿治疗

根据祖国医学经络理论及现代医学运动理论:主要在头颈部、腰背部、四肢部通过推拿以达舒筋活络,强筋壮骨,调节阴阳,活血化痹,通利关节等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治疗脑瘫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拿手法刺激强弱对内脏功能的影响: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处于掏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在推拿治疗中,我们常根据这一生理特性,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的病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当然,脑瘫为儿童时期的主要伤残病,迄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故应通过西药改善和营养脑细胞代谢药物的运用,及中药,针灸,推拿,穴位封闭,穴位埋线及康复手法等综合治疗,可逐步改善症状,使患儿运动功能、语言功能 及智力得能完全或部分恢复。任何单一治疗,不规范治疗,都很难在短期内奏效。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可伴有智力低下,语言及视听功能异常,癫痫等。中医没有脑性瘫痪这一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应属中医“五迟”“五软”范畴。

  1.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肝肾精血不足,精血不能上荣于脑导致脑失所养,髓海不充,筋失濡润,肢体不用,另外,由于脾胃不充,湿热中阻,致使气血生成乏源,筋骨失养也可致本病的发生,综观古今,概括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三。

(1)肾精不足论

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损,脾胃失常,气血虚衰所致。

(2)气血亏损论

本病之发病一方面与肝、脾、肾虚损有关,另一方面与气血亏损有密切的联系,因清窍不利,肢体不用,与气血不能濡养有关。

(3)气血失常

外伤、产伤也均可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局部致气滞血瘀,清窍失于濡养而致本病发生。

  

2.中医病症辨别及诊断

    脑性瘫痪属中医学“五迟”“五软”的范畴。临床均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但根据临床所见,“五迟”是以立、行、发、齿、语的发育迟于正常儿为特征;“五软”是以头颈、口、手、足和肌肉软弱无力为特征。现从病因病机及主证上作如下鉴别。

(1)脑瘫辨别

病因病机

五迟”的发生多由父精母血虚弱所致,胎元不足,先天肾气失充,则小儿生后可见五脏不坚之候;后天因素多因脾胃失调有关;“五软”的发病与先天胎禀不足,发育失常及外感六淫邪毒,或因久泻久吐及疳积失养而致。“五迟”可以累及五项原则脏,也可一脏二脏以及数脏亏虚为主:“五软”病变重要在脾,进而累及肝、肾。

主要症状

五迟”在临床症状有五迟之候俱见也可仅见数迟不等,同时尚可伴有五脏病变的其他反应;“五软”以四肢及头颈软而无力为主证,尚可有脾、肝、肾虚亏的其他兼症。

(2)脑瘫的诊断

脑瘫类型比较多,有时数种类型可同时存在一个病儿身上,以致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即使只属一种类型,又由于波及的部位不同,症状又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年(月)龄阶段,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年龄起越小此特点越突出。一些脑瘫小儿仅表现为运动障碍,但也有一些脑瘫患儿合并其他异常(如智力低下、癫痫等),以致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3.中医辩证治疗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杂合以治是脑瘫的治疗原则。

杂合以治,即综合治疗是小儿脑瘫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中医在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辩证治疗

    中医辩证:辩证时,脑瘫患儿常呈现出先天不足,肝肾虚损;智能低下,反应迟钝、形体笨拙,动作发育落后,抬头,翻身,坐、爬、立、行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张口流涎,生齿、言语落后,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特点。

    辩证要点:反应迟钝、形体笨拙、动作发育落后、智能低下、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①后天失养,脾肾亏虚

    柱骨软弱、头项无力、腰脊无力、坐立不稳、口软唇弛,咀嚼困难,反应迟钝、言语不清、肌肉萎软、喜卧少动、神情淡漠、舌淡苔薄、脉沉无力。

辩证要点:天柱骨软、坐立不稳、口唇软弛、肌肉萎软、咀嚼困难、神情淡漠、舌淡苔薄,脉沉无力。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壮骨。

  ②痰瘀互阻,脑窍闭塞

    肢体挽急、关节不利、动作迟缓、脚尖着地、角弓反张、语言不利、失聪失语、或四肢抽搐、行为异常、智力低下、舌淡苔腻、脉弦滑。

辩证要点:肢体拘急、动作迟缓、脚尖着地、语言不利、 失聪失语、行为异常、舌淡苔腻、脉弦滑。

  治法:活瘀化痰,通络开窍。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步态不稳、动作笨拙、手足震颤、烦躁多动、言语不清、手足痉挛、姿势异常、肌肉瘦削、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剥苔、脉细。

辩证要点:手足震颤、烦躁多动、手足痉挛、姿势异常、肌肉瘦削、盗汗、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剥苔、脉细。

治法:滋养肝肾,柔肝熄风。

(2)用药

根据以上辩证分型,我院研制了系列治疗脑瘫的中成药内服、外洗、外敷等。该病的传统治疗以补为主,补脾以益气养血;补肾以生精充髓,是为治本之法。其肝心之病有虚有实,因血失所养者为虚,养血则肝筋心脉得以濡养;因痰瘀阻络者为实,涤痰通络则使经络畅通,清窍复明。同时,我院在治疗过程中,灵活配用活血通络,涤痰开窍,平肝熄风等法。

  

4.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治疗

根据脑瘫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辩症治疗,主要选取头针、体针、舌针、穴位封闭、穴位埋线等治疗,以达到活血化瘀,醒脑开窍之功效。从现代医学来讲其作用即在引发肌体平衡的恢复,扶正祛邪,利用在相应部位刺激,使局部及整体的血气调和,增加抗病能力,平衡身体,放松肌肉张力和增加肌力,恢复健康。

  那么从现代医学来说,针灸的治疗作用究竟体现在那儿呢?

  主要是从外向内反映了体表经穴-脏腑之间的相关规律,穴位病理反应则是从内向外地反映了脏腑-体表经穴位之间的相关规律及其病理联系。针灸治疗脑瘫主要体现在针灸对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针刺对周围神经机能的影响

周围神经的基本机能是感觉刺激、传导冲动。如吉林医科大学的确良实验表明,针刺后动物园的酸溶性磷、磷酯磷减少,核酸磷增高,而蛋白磷无明显变化,恰与针刺促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代谢变化密切相关。大量实验证明针灸对周围神经的作用是引起兴奋,产生神经冲动传入中枢引起各种调整反应。

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低级部位的影响

实验证实针刺人的内关、合谷、足三里引起食指疲劳消除及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等效应。大量实验证实,针灸对脊髓内各反射性调节中枢的兴奋或抑制性影响,可能是针灸的调整作用在这些部位引起的初级反应。

  ③针灸对脑干网状结构机能的影响

a.针灸对低位脑干的影响

实验证明针刺动物“公孙、足三里、人中”等穴位引起的胃肠运动增强,或对失血性休克动物循环机能和呼吸机能的兴奋作用,在脊髓与延髓之间横断后就不再出现,但是如果在不操作神经和脊髓的情况下仅切除大脑,这时针刺影响只能达到脑干部分,然而它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仍可出现。大量实验证明针灸对脑干各级水平的调节中枢均可发生显著影响,并通过改变中枢机能状态的途径来实现它对机体机能的调整。

b.针灸对下丘脑调节机能的影响

大量实验证明针灸肯定穴位能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水平衡等中枢的机能和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活动。进一步实验证明下丘脑弓状核区在针刺镇痛,特别是针刺抑制痛反应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④针灸对丘脑和大脑的影响:大量的研究事实指出针刺信号传入后在各级中枢(特别是丘脑)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痛刺的性质和机体对痛刺激的感受。

针刺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

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合谷或双侧扶突穴可引起α波被抑制和β波增加,并发现针刺手法不同,其引起脑电的变化异亦。大量事实证明针刺可使大脑皮层相应部位产生兴奋灶并在皮层一定范围内扩散或与其他条件反射中枢形成新的联系,从而产生各种调整效应。

 

 5.推拿治疗

根据祖国医学经络理论及现代医学运动理论:主要在头颈部、腰背部、四肢部通过推拿以达舒筋活络,强筋壮骨,调节阴阳,活血化痹,通利关节等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治疗脑瘫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拿手法刺激强弱对内脏功能的影响: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当中枢处于掏状态下,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在推拿治疗中,我们常根据这一生理特性,针对不同疾病的不同的病理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当然,脑瘫为儿童时期的主要伤残病,迄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故应通过西药改善和营养脑细胞代谢药物的运用,及中药,针灸,推拿,穴位封闭,穴位埋线及康复手法等综合治疗,可逐步改善症状,使患儿运动功能、语言功能 及智力得能完全或部分恢复。任何单一治疗,不规范治疗,都很难在短期内奏效。

四十三、脑瘫补钙——并非正确认识

      脑瘫即脑性瘫痪,是引起小儿残疾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最新资料统计表明,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92‰,严重影响我国的人口素质。如能正确认识脑瘫,进行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多数情况下能够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而延误诊断,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就会使残疾的发生率上升,且程度加重。令人遗憾的是,不少脑瘫被误诊为缺钙所致的佝偻病,结果使患儿失去了早期最佳治疗时机。因此,早期识别脑瘫与佝偻病很有必要。  

      按照全国脑瘫座谈会提出的脑瘫定义,脑瘫即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引起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也就是说,脑瘫患儿的主要表现是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这种运动障碍的早期表现是动作发育迟缓,表现为抬头、

翻身、握物、坐立等发育落后,家长常称之为“软”。姿势异常最常见的是头后仰、眼斜视、上肢内旋手后背、下肢内收踮脚尖等。追问病史,由于母亲多有难产史,孩子出生前后也多有缺氧、窒息等情况,脑CT检查也多显示异常,所以多数患儿伴有智力低下。  

  很多家长认为,缺钙的孩子才“软”,于是盲目给早期脑瘫患儿补钙而延误了治疗。其实,小儿缺钙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与脑瘫有本质的不同。佝偻病在婴儿时期的主要表现为哭闹、易惊、多汗等,重者可出现动作发育迟缓,但其他方面均正常,绝对没有姿势异常和智力发育低下,母亲也没有难产及孩子出生前后脑缺氧的病史。  

 

    健康提示:

      脑瘫的治疗关键是“早”,半岁以内是脑细胞发育、脑功能成熟最快的时期,应给予适当的促进脑代谢、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及吸氧等治疗方法。对于动作发育迟缓和姿势异常,需配合专门的康复治疗,包括按摩、理疗、针灸等。而佝偻病患儿只需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即可。

四十四、怎样训练患儿下肢促成重心转移

作者: 点击次数:[25]  

      脑瘫患儿下肢的异常姿势是呈剪刀样即髋关节内收、内旋,两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要改变这种异常姿势,千万不要握住患儿的踝关节硬往开拉,正确的方法是:双手握患儿双膝关节上方,使髋关节外旋,然后将大腿分开。

      当然,也有的脑瘫患儿由于腘绳肌痉挛、跟腱痉挛,而导致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脚尖向下)的异常姿势。要纠正这种异常姿势可采用下面的方法:把患儿置于仰卧位,训练者一手按压患儿一腿的膝盖部使腘窝贴在桌面上,另一手握住该脚的前脚掌,缓慢用力使整脚掌背屈(脚尖向上),踝关节成80—90度角并坚持一定时间。如果患儿有足内翻情况时,可在脚掌背屈时轻度外翻。如有足外翻时,则在足背屈时轻度内翻,加以纠正。

      在日常的纠正训练中,具体可采用如此三种方法。

     方法1:徒手方法。——家长让患儿手扶一张椅子站定后,让患儿把身体重心移到一侧,家长把一只手放在患儿膝关节前部,另一只手放于同侧膝关节周围,然后让患儿屈膝上抬,脚尖勾起,然后再慢慢伸直脚,足跟先着地。这样反复地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练习,直到患儿能自我掌握这一动作。

     方法2:让患儿双手扶床栏站立后,把身体重心移向另一侧,另一只脚可踩一小木车、旱冰鞋或球、木棒之类可滚动的物体,然后让患儿把脚向前向后摆动。

     方法3:让患儿扶床栏,一只脚负重,另一只脚迈上、迈下小方砖之类有一定高度的物体,所迈物体高度可根据患儿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高,双下肢交替进行。

四十五、如何训练可使脑瘫患儿肌力平衡

      小儿脑瘫的临床症状确定常常很难,主要因为高危因素很多,脑损害的时期不同。即使是同一原因而致脑损伤,范围不同,症状表现亦不一样。而且自婴儿到成人,随年龄增长,功能也随之改变。另外,还有合并症的涉及范围和重症度等因素影响。因此,只能根据身体和肢体瘫痪情况、肌张力的紧张强弱、神经症候来分类和归纳出几个病型便于诊断、评价和功能训练,供医生、治疗康复人员使用。社区工作者和保健人员、家长们也有熟知的必要。

1.肌力检测标准

检查肌力通常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该检查法把肌力分成6级: 

   (1)V级: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2)Ⅳ级:能抗重力及中等度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3)Ⅲ级:不施加阻力,能抗肢体重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4)Ⅱ级:解除重力的影响,可以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

   (5)I级:可触及肌肉的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的活动。

   (6)O级:不能触及肌肉的收缩。

   

2.脑瘫患儿肌力训练法

在对脑瘫患儿进行肌力训练时,不同肌力等级应选用不同的训练方法:

(1)0—l级肌力

    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这种方法是应用电子仪器,将人正常意识不到的生理变化(如肌电、心率、血压、皮温等)转变为可以被感觉到的视觉或听觉信号,患儿通过学会有意识地操纵这些信号,来调控自身非随意性的生理活动的治疗方法。

    ②传递冲动训练

传递冲动训练即主观努力收缩瘫痪肌肉,使运动冲动沿神经向肌肉传递的训练。

    ③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及肌力训练

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是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强调通过被动手法来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肌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本体感受器诱发运动觉,并将这种感觉下意识地传导到中枢。

(2)2—3级肌力

辅助训练

治疗师或家长协助患儿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及肌力训练。

免荷训练

用悬挂肢体或在水中浮力协助下运动等方式,使肢体在去重力条件下主动运动。

(3)4级肌力抗阻训练

即对运动的肢体或部位予以一定阻力的训练。

3.训练原则

使肌肉对抗30%—40%最大阻力做收缩练习,逐渐延长训练时间或重复次数。 

四十六、脑瘫平衡功能训练需注意哪些原则

作者: 点击次数:[26]  

1.什么是平衡

      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作用时,自动地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能力。

2.什么是平衡功能训练

    人体进行正常的活动需要良好的姿势控制,即保持身体的平衡能力,要使活动达到平稳、准确、协调,则必须要有良好的协调功能。平衡和协调功能相互影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3.正常儿童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平衡反应

      当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即可诱发这种反应,以试图恢复重心在原来的支撑点内。正常儿童开始出现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位:6个月;仰卧位:7—8个月;坐位:7—8个

月;蹲起位:9—12个月;站立位:12—21个月。正常儿童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伸展或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称为保护性伸展反应。正常儿童出现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4.如何进行平衡功能训练

      平衡障碍主要是由于缺少视觉信息输入、前庭功能紊乱、缺乏本体感觉、肢体缺失、瘫痪(如截瘫)、小脑功能失调等。

平衡训练前应首先要求患儿学会放松,减少紧张或恐惧心理;如果有肌肉痉挛,要先缓解。其次要决定是否需要一面镜子以及以何种体位开始训练为最好。其基本原则是从最稳定的体位开始训练,逐步进展到最不稳定的体位,从静态平衡进展到动态平衡,以逐步加大平衡难度。其方法要领是逐渐缩减人体支撑面积和提高身体重心;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头颈、躯干和四肢运动;从睁眼活动逐步过渡到闭眼活动。应在一个稳定的支撑点上进行训练,要求选择功能位(如坐在床边),确保患儿安全,必要时可给予支持或患儿自己利用上肢支持。在训练过程中,应鼓励患儿头部运动,帮助体重在小范围内转移(如重心从左臀部转移到右臀部),体重从一侧上肢转移到另一侧,旋转躯干,逐渐减少支撑,先活动单侧上肢,然后活动双侧上肢。逐步增加躯干运动的范围、速度和难度。上述训练可让患儿采用舒适的不同体位,如站立位、跪位。 

当患儿能保持支撑点稳定时,可施加一定的外力。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可从不同的方向轻轻拍打肩胛骨,也可把患儿放在一种不平衡的体位,然后让其自己纠正。    

在活动的支撑点上训练平衡,如平衡板、抛接球等。

      在安全的环境里训练前进性活动,如从左向右跑“8”字形,跳上阶梯

四十七、怎样对脑瘫患儿进行站立训练

      对于每一位脑瘫患儿的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象正常孩子一样站起、行走、玩耍,而对于脑瘫患儿本身来讲,站立及步行是一较复杂,较困难的活动。因为,患儿不仅要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头、颈、躯干及四肢,而且,要掌握如何维持身体的平衡(包括在坐、跪、立、走等姿势下)及躯干与四肢,上肢与下肢和双下肢协调的能力。 

四十八、患儿头部控制训练概述

      脑瘫患儿的多数异常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主要涉及头部、肩部、躯干、髋部,我们把这些部位称为“关键点”。在训练中只要正确控制这些部位,就比较容易阻止原始反射,引出正常的姿势反射和正常的自主运动。有些脑瘫患儿由于受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出现头部后仰,双肩旋前并上抬,整个身体呈过度伸展姿势。因此在训练的过程当中要求患儿训练者要先助患儿做颈部拉伸训练,然后缓缓抬起其头,轻压肩部,三个步骤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偏废。

1.什么是头部控制训练

头部的控制是运动发育中最早完成的运动,从出生后到抬头稳定,约需3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般所说的头部控制,是指成人用手扶紧儿童胸部进行支持,将儿童前、后、左、右的缓慢倾斜,而头能保持垂直位而言。

2.头部控制训练有哪些方法

头部控制能力差的原因除脑部运动发育障碍以外,还可以由颈部的肌肉无力或肌肉的力量不平衡引起。因此,在训练时除应进行抬头动作训练外,还应进行颈部肌肉的控制训练和颈部肌肉力量训练。 

(1)颈部活动训练

将患儿仰卧,头转向侧方,家长一边逗耍,一边用带色玩具放在他眼前10—20厘米处让他看,移动,以使其追视,也可用响铃来逗引。当患儿头部从侧面转到正中位时,争取保持正中线2秒、5秒、l0秒,这样一点一点延长时间,当患儿完成动作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与夸奖。注意向两侧转动的时间要相同。

(2)头部控制训练

头垂直,面保持正中位,对呼吸、摄食功能、视觉、听觉等的发育非常重要,应该力争早期完成。患儿被动地取坐位,后背部紧靠家长的胸腹部,家长一手控制其两手在胸前,一手控制其头保持正中位,以此来保持头的垂直、面正中位。此方法较适合于手足徐动型的脑瘫患儿。

    当患儿能完成头的垂直正中位时,让其取坐位;保持肩及上部躯干正常位置,一边使之倒向前方及后方,目的是使患儿头部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垂直位。最初自小范围开始,再根据患儿能力逐渐扩展范围。出现反应时要持续进行强化,力求巩固完善。前后方向的反应能完成时,再从侧方来诱发。

(3)颈部肌肉力量训练

进行颈部肌肉力量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①拉起训练头直立:可把患儿抱起放在父母身上,父母背靠垫躺卧下,双腿屈曲。患儿斜躺在父母腿上,头放在父母膝部,父母用双手将患儿双手拉起时要保持双肘伸直,使头、躯干抬起来坐起,促使抬头立直,锻炼颈部;也可以叫他再仰头贴膝,再反复拉起,训练10次左右。

    ②挺胸抬头训练:俯卧位的训练方法是在患儿胸下塞入一个小枕头(最好为坡形枕)或三角垫。患儿两臂伸在枕前时必须伸直,可用手扶助其上臂或肩部,当他头抬起时可以用手按住腰部或以沙袋固定之,逐渐延长其支撑时问。若患儿头能抬起,可同时让他追视有趣玩具。肘关节屈曲时应予以帮助伸直。也可让患儿爬俯在膝上,按着躯干呼唤他或用玩具从上方逗引,使他抬头追视。

    ③仰卧位训练:让患儿仰卧,头放在枕头上,把玩具放在脚的方向,让他抬起头来看。如果有大球,可令患儿趴在大球上,按住腰部让球向后滚动,患儿则会抬起头部、弯曲腰部挺起胸来。

1.正常的立位姿势 

对站立姿势的判定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

(1)测量方式

用一铅锤或重物系上一根细绳做一垂直地面的垂线,然后,让被测试者站在绳子的一侧或前面。 

(2)侧方观察

垂线由外耳道→颈椎椎骨体→肩关节→体干前后侧正中→股骨大转子(或髋关节中心略偏后侧)→膝关节中心略偏前侧→紧贴足外踝前部。 

(3)后方观察

垂线由头正中→脊柱→双下肢正中位(注:从头到脚,垂线两侧的身体部位与垂线两侧的身体部位与垂线间的距离应相互对称) 

2.常见的几种脑瘫患儿的站立姿势 

  (1)头前屈,背呈弓形或腰部生理弯曲加剧,髋、膝关节呈屈曲位;足外翻、尖足或足背屈超过90度,双侧上肢呈屈曲位或处于正常状态。 

  (2)头探前,背呈方形,膝关节呈过伸展位或髋关节屈曲内旋,足外翻。 

  患儿只是一侧肢体受影响,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屈曲;手指呈握拳或半握拳位,髋关节屈曲、内旋、膝关节呈屈曲或过伸展位,足内翻、底屈。 

3.跪立平衡及负重训练

  与站立位相比,跪位似乎像是把患儿的腿减短一半似的,若脑瘫患儿连跪位平衡都维持不好,那么,日后的站立及行走就可想而知了。 

  跪位平衡开始训练时,可让患儿用双手握住床栏或椅子背、桌上固定棒等,家长把双手放在患儿骨盆两侧,以帮助患儿控制骨盆保持充分伸展的位置。之后,家长要不断诱导患儿学会自我控制好骨盆的位置,直到患儿双手也能不需扶持,自由自在地玩耍眼前的玩具为止。 

4.站立训练 

  (1)被动站立训练

对于那些痉挛型或其它类型脑瘫患儿来说,被动站立,不仅降低肌张力,预防骨质疏松,而且,能给患儿双足一正确的负重感觉。同时,也可避免一些像足内翻、外翻等的现象出现。 

训练方法:利用斜板、站立柜或固定膝关节文具等把患儿双脚分开后,将脚尖对正前方,摆放于地面固定好,让患儿在这种体位下,每日持续站15—20分钟左右。 

  (2)主动站立训练  

对于躯干和下肢支持体重能力还能完成,但骨盆带稳定性差的脑瘫患儿,可以让患儿双手握住床栏之类固定的物件,家长用双手放在患儿的骨盆上向下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患儿逐步学会控制骨盆、膝关节,

5.单脚站立训练 

  当患儿主动站立位可基本维持后,我们就可逐步着手开始患儿单脚站立的训练,这也是立位动态平衡训练的开始。 

  方法1:徒手方法,也就是说,不利用任何辅助器具,只靠家长双手来诱导患儿身体重心的移动。 

(1)横向移动

家长双手放于患儿骨盆两侧,当身体重心移向一侧时,家长用放在该侧的手通过骨盆向下肢施加一个向下的压力。而另一只手通过上提患儿的骨盆来诱导患儿放松该侧下肢,把身体重心移向对侧。 

(2)纵向移动

患儿呈一脚前一脚后的姿势站立身体重心移向前脚时,家长把一只手放在该侧的臀部,给患儿一向前的推力,另一只手放在患儿对侧肩膀,以确保体干也随之前移。反之,当患儿身体重心向后移时,家长的双手由推力变为向后拉。方法2:也可让患儿站于自制的平衡板上,家长用双手扶着患儿骨盆两侧,一则可保护患儿以免摔倒,二则可通过对骨盆的推拉动作,来诱导患儿学会如何把身体的重心从左移到右,从前移到后。 

  方法2:也可让患儿站在家中的地秤上,让双脚踩在上面,然后,身

体重心慢慢地由一侧移向另一侧。通过地秤,我们可从量上看出患儿单脚负重能力的大小。 

6.单脚移动的训练方法  

  方法1:徒手方法,家长让患儿手扶一张椅子站定后,让患儿把身体重心移到一侧,家长把一只手放在患儿膝关节前部,另一只手放于同侧膝关节周围,然后,让患儿屈膝上抬,脚尖勾起,然后再慢慢伸直脚,足跟先着地。这样,反复地由前向后,再由后向前地练习,直到患儿能自我掌握这一动作。 

  方法2:让患儿双手扶床栏站立后,把身体重心移向另一侧,另一只脚可踩一小木车、旱冰鞋或球、木棒之类可滚动的物体。然后,让患儿把脚向前向后摆动。 

  方法3:让患儿扶床栏,一只脚负重,另一只脚迈上,迈下小木凳之类有一定高度的物体。物体的高度,可根据患儿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高。 

7.几种常见的辅助脑瘫患儿行走的方法 

   (1)如果患儿的站立难以自己完成时,那么在步行时,家长需站在患儿前方,用双手牵住他的双手(注意保持患儿双肘关节伸直)辅助他慢慢地把双脚放平后再走。若患儿已有了一定的的行走能力,我们也可以让他双手借助一手推车椅子等较稳固的物件行走。扶手的高度应以患儿体干略微前倾,双肘伸直为准。 

  (2)若患儿站立姿式呈膝关节过伸展位,家长辅助患儿行走的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只是家长双手借助或其它物件扶手的高度应略微低一些,以便患儿在行走时,髋关节、膝关节能维持一较小的屈曲位。 

   (3)对于那些属于偏瘫型的脑瘫患儿来说,如果他的患侧肌张力较高,在行走时,家长可以用手牵住他的患手,那么,一方面可被动地使他患侧上肢得到充分伸展,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在行走中,患侧上肢肌张力的增高。反之,患侧肌张力较低或接近正常时,我们牵拉患儿的健手行走时要比牵拉患手行走有益行多。因为,患儿的患侧在行走中,可逐步学会一正常的行走姿态。如:在迈步时,体于的旋转,向前摆动手臂等。

四十九、掌握小儿脑瘫行走的最佳时间

      儿脑性瘫痪是继小儿麻痹控制后引起儿童肢障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脑瘫患儿发病率大约1.5‰——5‰,估计目前有几十万脑瘫儿童,而且有上升趋势。虽然脑瘫患儿有各种各样的合并症,但肢体功能障碍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那影响着孩子的各种生理活动,如:行走、吃饭、穿衣、大小便及人际交流、上学等。那么如何使脑瘫患儿早日能行走,并以正常的步态迈入正常学校学习,而且生活基本能自理,这是我们医务人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位家长迫切的要求。  

      我院近两年收治的 447 例脑瘫患儿中,婴幼儿占69%,学龄前期占18%,学龄期占13%,他们都合并运动功能发育落后,凡会行走的患儿94%存在程度不同的四肢或脊柱的畸形和难以矫正的异常姿势,2006年在康复科训练的71名学龄儿童中,合并膝反张的25%、膝屈曲15%、足内或外翻15%、脊柱侧弯或后凸8%、骨盆异常的5%,由于存在以上的畸形,所以26%的患儿存在明显的异常步态,如关节挛缩步态、肌肉软弱步态、交叉步、鸭摆步态、偏瘫步态、跳跃步态等。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异常呢?原因〈1〉没有按小儿正常发育规律来引导运动功能的发展;〈2〉没有纠正异常姿势就开始行走;〈3〉急于求成,没有充分的爬行;总之缺乏一定的康复知识,盲目地让孩子过早行走,只求能走,且不知那异常的姿势和步态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更大的痛苦。使肢体功能的康复走弯路,治疗时间相对要延长,孩子肌体经受痛苦更大,而且康复效果不理想,即使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但对他们的整体功能恢复意义不大。  

      脑瘫儿童不是不能运动,而是由于病态生理的存在而出现许多复杂和奇怪的姿势和运动。总起有三个特点:(1)由于脑部不同的部位受损而使上位控制解出,出现肌张力增高,表现动作的异常性。(2)脑瘫病儿运动功能发育障碍、迟滞,该消失的原始反射长期残留,故表现出未熟性。(3)由于正常支配运动的神经受损,而相反的神经支配占优势,该伸的不伸,该屈的不屈,出现各种病态姿势和不随意的运动,表现动作的紊乱性。  

      小儿神经功能发育从脊髓到皮层成熟有七个过程,是沿着脊髓、桥脑、中脑、大脑皮层的发育情况表现出相应的运动及各种功能,先由脊髓反射引出,从不伴有躯干运动的上下肢运动,到出现前臂支持身体抬头,再到中脑支配的膝手跪位(8个月),随着头部与身体的位置关系变化进一步出现全身张力的变化,慢慢确立身体在空间和头部正常的关系,最后再到皮层的平衡、协调的建立,即进入了两足动物的阶段(16个月),只有每个反应呈现阳性后才能完成与之相应的运动,如没有中脑的立直、迷路、落下伞反射的阳性就不会翻身不会爬,没有皮层的平衡反射的建立无伸展性保护就不会站立(24个月)。正常小儿三岁以前完成皮层的各种反射,而脑瘫小儿四-五岁才能完成,所以三岁以前脑的可塑性很强,是最佳治疗期。强调的是桥脑是进入大脑功能的门槛,脑桥里有七个传导束、网状结构和脑神经(蜗神经、前庭神经),它们对人体的位置姿势反射,及骨骼肌张力或运动,维持和纠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说不经过桥脑的充分发育,直接跨越门槛进入站立和行走的皮层阶段,必然会引出异常的姿势和步态。反过来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及小脑前蚓部,是通过加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活动而实现完善整体功能的,如切断联系,易化占优势,就出现肌张力过高,甚至僵直。所以要按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进行康复,该出现什么功能就要充分的完成此项功能,促使该部位的脑细胞发育成熟。如果不会翻身、不会坐、爬行不足、过早用学步车必然造成前庭平衡失常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常说;爬行是不开颅的手术,就是要在颈部能竖起,腰背部能旋转,四肢可支撑并协调的移动后,才能从爬行向步行迈进,因为此时桥脑、中脑基本发育成熟。  

      康复训练就是填补以前发育的空隙,为以后要做的各种活动打基础。康复的两个基本治疗原则是:(1)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特别是紧张性姿势反射的抑制。(2)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建立,特别是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的促通。不抑制异常的姿势就无法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姿势为运动做准备,运动为其结果,姿势的变动则为运动,运动的一点为姿势。同时还应按小儿正常运动的发育规律进行训练,先抬头后再由翻身到爬、到坐、到站、最后到走,而且每升一个运动台阶都要巩固1——2个月,不可急于求成跨越1至2个台阶。在此还必须强调很重要的一点,即平衡反射的训练要自始至终的贯穿在整个训练的全过。平衡感是人类行动的基础,平衡能力主要来自脊髓神经的功能,这种能力自母体的胎位变化开始,由平躺、翻身、坐、爬、站立进入灵活操作大小肌肉,都有原始的平衡反射发挥一定的作用,它是一切运动基础的基础。如果以上的动作完成不好,将出现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容易摔倒,拿东西不稳,走路幢墙,好动不安。平衡反射是人类高级的神经反射,没有此基础行走也会异常,所以不可忽视平衡协调的训练。  

      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膝反张,主要是大腿前后肌群肌力低于3级时,让孩子过早的承受身体的重量站立或行走引起;膝屈曲多因月国绳肌群痉挛引起肌腱挛缩所致;足内外翻、脊柱侧弯、多因踝部和脊柱两侧的肌力不平衡引起;交叉步态是因内收肌长期痉挛而没有降低肌张力就让其行走;骨盆控制力差的患儿步态是左右摇晃似鸭步;还有长期“圆背坐”“W式坐”都可以引起关节、骨骼畸形、偏瘫步态、跳跃步态等,都是因患儿不具备行走的基本条件而过早的行走所引起,如;肌张力过高,肌力在3级以下,关节稳定性差、骨盆控制力弱、原始反射未消失平衡反射未建立等等引起。所以在康复训练和生活中一定要在运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掌握住脑瘫孩子开始走路的最佳时期,同时一定要在正确的爬行后才可以进入行走的训练,而且走路开始就要引导用大腿带小腿,足跟先落地再足尖着地的正确步态,同时双上臂要前后自然的摆动,并要有正确的指令经常督促、引导,宁正常的行一步,决不异常的走十步。  

      总之,要在脑瘫患儿颈部躯干姿势正常,肌张力正常而肌力在3级以上,并建立了保护性反射,有抬腿迈步的意识才可以令其行走。正常小儿1岁学走路,脑瘫小儿2岁或3岁学走也是符合情理的。为了让脑瘫孩子能以正常的步态迈入他的人生旅途,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在正规的训练下行走,我们的目的不是因为孩子不会走路而练行走,而是为了他的将来更美好而学会走路。 


路过

雷人
2

握手
5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验证码 换一个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5-6 06:07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