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互助与希望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7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脑瘫家庭康复教室》3.3 仰卧位异常姿势的控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9 10:0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仰卧位时的姿势
    孩子刚出生时的姿势是屈曲状态的姿势,此时不可能进行抗重力情况下的活动。在最初的两个月里,小儿在俯卧位可以有部分的伸展活动,四肢最初的活动是靠近体干的,慢慢地肢体会向外伸展开来,这时伸肌的肌张力不断增加,孩子出现非对称性姿势,如孩子的头部偏向一侧,面部一侧的肢体伸展,而另一侧的肢体屈曲,一般形容为“拉弓射箭姿势”。从第三个月以后,孩子开始有了自动性的抗重力的活动,头部能保持在正中线位置上,如图3—9,并且能较好地进行控制,出现了全身的对称性姿势,如:头部可以处在正中位,两手可以在正中线上合拢,孩子的眼睛可以追随授动性的鲜艳玩具,且头部可以随着旋转。由于孩子抗重力活动的出现,他就可能会利用自己的身体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刚开始孩子是用两手进行活动,接着手就可以触及到双脚,眼睛在活动时会注视自己双手的动作。随着屈曲动作的增加,孩子的骨盆可以离开支持底面上抬,两脚可以慢慢地接近自己的头部,两脚就可以进入自己的视野,最后是双脚接近嘴部,甚至有的孩子会用嘴去咬自己的小脚。其实,这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认识自己肢体的一个探索性动作。随着孩子屈曲动作和伸展动作相互协调能力的提高,膝关节和肘关节会慢慢伸直,双上肢和双下肢也就能够很容易上举和上抬。在下肢上抬时,有时候孩子的身体会从一侧摇晃到另一侧,这种反复不断的活动,其实是一些平衡反应的表现。在维持这些平衡反应的活动中。孩子的腹部肌肉会得到比较充分、反复的收缩,这就刺激了腹肌功能的发育。如图3—10是正常孩子发育到5—6个月的示意图。由于屈肌活动的增加和不断发育,孩子屈肌的控制能力也不断加强,这时,孩子通过臀部的上抬,下肢就可以上举进入自己的视野,孩子也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手去抓握自己的脚。而通过这个活动,孩子的身体重心就可以在身体侧方和正中线之间反复移动,以诱发平衡反应的出现,也为将来在长坐位时的平衡能力发育作了准备。屈曲活动与伸展活动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在孩子仰卧位发育时期的姿势对线中也能明显观察到,如发育初期,孩子在仰卧位时,整个脊柱在床面都起着支持作用,随着感觉运动的发育,不久就出现了屈曲与伸展活动的相互协调,如体干会向两侧进行反复的重心移动、体干两侧依次出现抗重力上抬、体轴性的旋转以及双上肢和双下肢独立性的动作等,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运动构成的要素,随着这些新运动构成要素的出现,孩子就可以从仰卧位的姿势中解放出来,向下一个阶段发育,如图3—11,表示的是正常孩子4个月时,从仰卧位到侧卧位翻身时最开始的一个动作。可以看出,最初他是在利用向着伸展一侧用力猛推的动作。从头及上肢的姿势来看,他的屈曲动作和伸展动作的控制还是较好的。


图3—9 三个月正常儿童的姿势


图3—10 5个月左右正常儿童的姿势


图3—11 正常儿童翻身的一个动作

    异常发育的情况下,孩子的抗重力活动能力低下,特别是屈曲活动几乎没有得到发育,这时孩子的姿势是非对称性的。严重的会呈明显的“拉弓射箭”的姿势,这是由于受到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造成的。这种孩子总有一侧的肢体占优位,从而引起脊椎的侧弯和体干与骨盆的相互扭转,一般情况下,形成孩子后头侧的骨盆上抬和向前方旋转,即:孩子仰躺着时,后头侧的臀部上抬,如图3—12。由于受到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影响,孩子的头部向右侧旋转,而左侧上肢与肩部向支持面方向后撤。姿势的障碍,使孩子的发育不能从仰卧位的姿势中解脱出采,骨盆与头部同时向同一个方向旋转,而后头侧(图中的左侧)的髓关节内收内旋,这与图3一11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
    从肌张力上看,异常发育的孩子仰卧位时的伸肌肌张力一般都比较高,造成颈椎和腰椎过度前弯,骨盆前倾,以后步行时表现出明显的挺肚姿势;筋关节也有一定程度的屈曲,双上肢及肩部明显后撤。如图3—13所示的是异常发育的示意图,
   由于屈肌控制能力缺乏,引起伸肌肌张力增高,表现为颈部向一侧旋转,肩部与上肢向下方后撤,髋关节过分外展,出现蛙样姿势。它与图3—9相比,孩子的胸部与腹部的情况差异较大。另一类患儿的异常动作,是由于在抗重力活动时,肌张力低下引起的,它主要是因为抗重力屈曲活动发育不充分的结果。这种异常发育的孩子常采用像四肢的屈曲动作和扩大外展姿势等这些乳幼儿期普遍的动作姿势。患儿在向身体两侧作扩大外展姿势动作时,重心的移动存在障碍,几乎没有姿势的变化。如果在长时间抗重力活动时,肌张力低下,那么就会限制孩子在发育过程中身体的探索性活动和利用双手玩耍的动作,这种孩子即使能从床面将脚上抬,他的髋关节也是明显地外展和屈曲,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没有腹肌肌肉的收缩或收缩很弱,此时,患儿的骨盆不能上抬,他的双下肢和脚也就进入不了自己的视野,限制了他的运动发育,并且这种孩子也缺乏对在空中的四肢的控制能力,所以,这种情况下,充分的控制能力和适当抗重力的翻正反应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图3—12异常儿童的非对称性姿势


图3—13患儿的异常仰卧姿势


回到本书目录:
http://www.help-hope.org/thread-1056-1-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分享 顶 踩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0:04:58 | 只看该作者

仰卧位时的异常姿势

仰卧位时正常儿童,最初的动作总是头向前屈,同时手臂向前伸,拱背,腹肌收缩而坐 起来。可是脑性瘫痪患儿则不然。如图3—18所示,a为正常儿童。b、c为脑性瘫痪患儿仰卧位最常见的姿势,头和两肩、两臂向后过度伸展而难活动,为紧张性迷路反射的影响。不但头向两肩向后方压缩而同时有两臂和两腿的直伸和交叉姿势,并且髋关节变硬呈内旋位。在这种姿势下,如果让其起来,根本不可能并且会加重痉挛。


图3—18仰卧位比较   a.正常儿童  b、c.脑性瘫痪患儿



回到本书目录:
http://www.help-hope.org/thread-1056-1-1.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11:29:38 | 只看该作者

脑瘫患儿为什么不宜取仰卧姿势

1、脑瘫患儿为什么不宜取仰卧姿势

正常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躺在床上。然而,脑瘫患儿却不行,他们不宜在普通的床上长期采用仰卧姿势。因为,如果一个脑瘫患儿存在着强烈的不对称颈紧张反射,他的头部就始终不能保持在中线位置,而只会偏转向一侧;同时,脸朝向的一侧上下肢伸展,另一侧的上下肢屈曲,整个身体的姿势和运动均不对称。在这种情况下,当他看到一个物体时,就无法同时伸出双手去抓住这个物体。另外,如果一个患儿存在着紧张性迷路反射时,在仰卧位时就会出现全身伸肌痉挛,双手也无法放到胸前中线位置。所以,脑瘫患儿不宜长期采用仰卧姿势,而应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2、脑瘫患儿应取什么样的卧位姿势

对于一个没有行走能力的脑瘫患儿来说,他的大部分时间很可能是在床上度过的。如果卧床姿势不正确,会使异常姿势和肌张力强化,因此让患儿采取正确的卧位至关重要。家长应帮助患儿翻身移动体位,白天应尽量减少卧床时间。以下卧床方式有助于纠正和防止患儿的原始姿势反射和异常肌张力:

侧卧位:适合于各种脑瘫患儿。有以下优点:痉挛型患儿侧卧时,痉挛症状可有改善,有非对称颈紧张反射的患儿可以在侧卧位时抑制此原始反射;小儿在侧卧位时两手易伸向中位线,有利于伸展肘关节和促进上肢的发育;当患儿处于侧卧位时,可在他的前面放置一个玩具架,悬挂一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和铃铛,鼓励患儿将双手放在身前中线位,去触摸、抓握这些玩具.以便发展上肢功能,同时,患儿还得到了颜色和声音的刺激。对于有紧张性迷路反射的患儿,在仰卧位时就会出现全身伸肌痉挛,双手也无法放到胸前中线位置,除了采用侧卧位,还可以间歇地在悬吊床内采用仰卧位,使宽松的床面中间凹陷的形状能够使患儿过度伸展躯干受到限制,变成屈曲。同时还控制了患儿头部的背屈和向侧面偏转的倾向,使头保持在中线位置。

俯卧位:俯卧位也是脑瘫患儿可以采取的体位。这个姿势有利于抬头及患儿身体各部分能保持对称。但有严重腹卧位紧张性迷路反射持续存在时,不宜长时间采取俯卧姿势。对肌张力极低的软瘫儿,取俯卧位时应注意防止发生呼吸道堵塞、窒息的危险。
4#
发表于 2010-8-1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我, 路 过.
5#
发表于 2010-10-11 23:22: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这些东西真的很管用
6#
发表于 2012-4-1 00:53:44 | 只看该作者
我想问一下,宝宝在晚上深入睡眠时,也是侧卧吗?但侧卧了她的头会后仰,且怕影响她的深度睡眠,影响脑的发育
7#
发表于 2012-7-17 20:34:45 | 只看该作者
我家宝睡觉跟觉醒时都是3-13的姿势,翻到侧卧位时,头后仰厉害会回到仰卧位,但好像喜欢趴着睡,看来我家宝真的不正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脑损伤患儿家属互助信息网 ( 津ICP备09007933号 )  

GMT+8, 2024-5-6 19:0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